根据商务部统计,国内酒类消费额逐年扩大。据统计,2010年的国内酒类商品年消费额达8058亿元。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白酒名酒热”、上世纪90年代的“洋酒热”,目前葡萄酒消费表现突出,呈现持续上升、与白酒争高低的趋势。
经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酒类商品市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酒类商品市场混乱,酒价不透明。
在白酒市场,白酒消费存在三大价格盲区。一是对于白酒年份,国家尚无办法检验确定,目前依赖厂家自律,厂家要价空间大;二是粮食酒和酒精酒标识不明。酒精酒生产成本低廉,而目前一些白酒并未标识是否为酒精酒,往往酒精酒卖出粮食酒的价格;三是原浆酒概念混乱,不少白酒打着“原浆酒”的旗号要高价。大超市里买酒和茅台等高端白酒价格透明,比在小酒行买酒更有质量保证。调查发现,在大超市买过一瓶售价50元的红星二锅头,在小酒行的售价是90元。
与白酒市场相比,新兴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更乱。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经历了一段国产葡萄酒消费为主后,自2008年起,进口葡萄酒消费逐渐多了起来,如今进口葡萄酒约占葡萄酒消费的一半份额。目前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以千计的进口葡萄酒品牌涌入国内市场。除了葡萄酒巨头们抢滩登陆外,来历不明、不计其数的中小葡萄酒品牌也一哄而入。这些品牌在国外原本是低端产品,可进入中国市场层层加价后,却混迹于中高端市场。有些一瓶进货价数十元的葡萄酒,卖价居然达数百元。
2、酒类商品质量无法保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酒类市场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充斥市场等。为此,我国加大了对酒类流通的监管,不过假酒问题仍旧是一大毒瘤。
在国内近年查处的酒类案件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假冒国产名优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剑南春等,还有假冒洋酒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杰克丹尼等品牌葡萄酒。市场销售假酒的手法,一般为以假当真、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萝卜卖出人参价等。近年来,以次充好的情况更加突出。比如一些500元的酒只需几分钟就被换上了1000元的标签。
3、国内酒类商品市场监管手段较弱。
监管不到位给假酒销售提供了温床。国内的酒类监管手段比较弱。据了解,全国诸多省市对酒类商品实行了批发许可或登记备案和随附单溯源制度,但依据商务部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对酒类经营实施监管手段明显偏弱,同时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在实施中效果并不理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委员建议:
1、加大酒类商品法律、制度层面的工作力度,制定符合实际的酒类商品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酒类消费市场,加大对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管。
2、依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酒类流通管理机构,建立酒类商品市场监管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酒类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实现酒类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透明监管。同时,建立酒类商品电子信息平台,对酒类商品市场来实施实时监管。
3、加大对进口酒类商品的监管。由大量外来小品牌酒类商品引发的市场混乱,主要是因为市场有着巨大的空隙,加之我国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对进口酒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因而需要强化进口酒的市场准入机制。
4、扩大酒类商品消费的宣传力度,培育消费者的正确消费理念,同时,引导消费者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