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菜篮子污染”、“瘦肉精”、“毒大米”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一、存在的困难
1、实施主体还不明确。目前全国有1/3以上的省份在不同的范围实施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实施主体有的由工商部门负责,有的由农业部门负责。由于实施主体尚不明确,这项工作一直步履维艰。
2、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目前,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农业标准的质量水平还不高;广大农户的标准化意识不强、标准化知识缺乏,标准的实施和推广还有不少的困难。
3、公众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大众对农产品的认知和要求依然是重数量、轻质量,特别是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较为陌生。
4、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有的省份每年除安排了一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外,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费很少,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许多基础性工作难以开展。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应当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抓好。成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要给予牵头部门权威性,切实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领导,牵头部门总协调,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2、出台准入办法,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或方案)》,应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实施范围、实施对象以及责任部门职责。切实做到使农产品市场准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合格农产品能够顺畅入市,同时又能将不合格农产品拒之“市”外。
3、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挂牌制。对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市场、摊位和柜台,悬挂由政府统一制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销售牌匾。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实行市场准入的市场要建立并执行进货索证和检测制度,建立检验台账和档案。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入市农产品进行抽检,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对负责重点市场及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检测人员进行统一业务培训,统一检测方法与检测标准。五是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者建立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
4、健全工作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自律性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和设备,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把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关。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单位和销售市场、销售企业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5、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产销结合。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市场准入农产品为重点,推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投入品使用准则等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大农业标准的培训和推广力度,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业区域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与农产品销售企业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
6、完善条件保障,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强化人员保障。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必须的市场检测、监督管理和执法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在编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检验、执法查处等经费纳入各级财政足额预算,切实保障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的顺利实施。
7、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面向社会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正确的农产品消费观,提高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良好氛围,确保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