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社会与法制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张震宇委员:关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提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与5年前相比,尽管选择传统的子女家庭养老模式仍是主流,但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已经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愿意选择“住在家里,由家政人员或居委会上门照料”这种养老模式。 

  课题组调研也显示,我国的养老模式正朝着社区居家养老迈进。 

  一、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于社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最新数据)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003个,比上年增加130个,其中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74个,不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329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5.3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1.2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8.9万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数量逐年实现稳步增长。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大连、厦门等已经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服务的种类和层次较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较多地关注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而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为8.3%,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为3.16%。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层次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小、素质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二)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虽然也有地方鼓励、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但效果不明显,不少地区仍存在非营利组织“缺位”现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志愿者群体主要由学生、普通党员、社区成员、低龄健康老人等组成,其中,学生和普通党员群体不固定,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成为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 

  (三)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协同 

  研究发现,我国除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主导、其余各部门协同辅助外,其他地区基本只有民政部门承担,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人、技术支持等方面,都很难形成积极有效的配合与合作。 

  (四)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参与不足 

  课题组社区走访时发现,有很多老年人有居家养老的需求,但并不知道社区可以开展解居家养老,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的性质也不是十分了解,因而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老年人参与的不足,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呈萎缩状态,这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对策 

  (一)以人为本,分类服务 

  一方面,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可以让老人自己(包括家属)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主体多元,齐抓共管 

  社区居家养老要努力实现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等不同力量同时参与。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它们可以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承担社区照顾的任务,并且组织广大志愿者低价或无偿地开展社区照顾活动。此外,在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方面,要尽量避免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垄断行为,鼓励民办企业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还能够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形式。 

  (三)完善设施,建设文化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之一,硬件设施的完备必然会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促进社区养老福利设施的体系化、多样化、现代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尤其是针对存在康复可能的老年人以及有锻炼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设施和器材,帮助他们恢复和增进体能,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此外,通过现代化、多样化的设施或者通过社区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场所还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公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四)培养人才,专业服务 

  政府应当投入专项经费,对自愿参与的人员(包括老年人的子女)进行资格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学护理常识、生理和心理常识、家政和药学常识等。只有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才可能增进老年人享受服务的满意度。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无疑是我国老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才智力保障。 

  (五)加强宣传,扩大参与 

  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及家属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如果我们从老年人自身需求的角度提供相关的服务,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就会解决更多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六)模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当前,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有很多认识尚未统一,这也造成了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的不同区、不同街道的做法各不相同,运行模式也是多种多样,未能实现标准化建设,使得一些地区在摸索过程中走了大量弯路,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标准化,试点并推广一些好的模式和做法,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实施与开展。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