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汤建人委员:弘扬爱心文化,力促企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两岁的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过,18人路过未施援手。2011年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佛山南海的一幕,让无数中国人陷入深思。郭美美事件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严重下降,慈善捐赠更是下降到冰点。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缺乏爱心吗?回答是否定的。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帮助灾区救灾恢复生产,还有各地不断涌现的见义勇为和好人好事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说当今社会缺的不是爱心,是点燃爱心的火把,缺的是爱心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创建爱心社会,就是要使我们的“干部有忠诚热爱之心、群众有互助仁爱之心、企业有诚信奉献之心,社会有包容关爱之心。”弘扬爱心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社会爱心文化建设面临着几个难题:一是爱心文化的构建缺乏常态化机制。建设爱心文化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常态化的落实机制。不少组织和个人都集中在“六一”“九九”等特殊的节日里举办爱心活动,导致出现“爱心扎堆”现象。2012年10月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有位老人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老人受得了吗?二是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与公众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显示,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37%的慈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90%的公众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因不公开、不透明,从中国红十字会到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等国内慈善组织遭遇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机。三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很滞后。表现在社会失信频率高发化、社会失信主体多元化、社会失信手段多样化、社会失信后果严重化。

  爱心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当前,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就如何弘扬爱心文化,力促企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谋划爱心文化建设。落实爱心文化建设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爱心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通过财政拿出一部分、社会各界捐赠一部分的方式设立专门的爱心基金,加大对政府保障之外的困难弱势群众的救助力度,加大对见义勇为等爱心行为的奖励力度。

  2、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益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统一捐赠优惠政策,推动非公募基金的发展,使其与公募基金互助合作,共同成长。全面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慈善业务年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通过建立法制环境,使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使“玻璃瓶”事业真正成为大众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3、推动企业的爱心文化建设。积极推动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营造爱心文化氛围,引导和协助企业认清自己的使命,成为爱心事业的生力军。通过推动企业的爱心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企业品牌的“公益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地方征信系统建设。将金融机构、工商、统计、税务、经贸、海关、质监、劳动人事、公安司法等部门所掌握的企业及个人的相关情况,如营业执照年审情况、纳税情况、企业及法定代表人个人银行信用记录、对外担保、法律诉讼、履约情况等信息统一汇总,让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等级一目了然。二是建立和完善地方征信系统的查询机制。通过完善司法程序,建立起地方征信系统的查询机制,便于市场行为主体全面了解情况,防范交易风险,增强企业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三是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见危不救或见死不救的行为要严肃惩治,对生产的产品危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经营者,要给予重罚,并永远不准再踏入该行业。

  5、营造爱心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爱心公益事业,不仅是物质的救济,更多的是弘扬向善的理念,塑造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环境。要精心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爱心文化活动。要通过策划举办“爱心活动周”、“爱心音乐会”以及评选表彰“爱心人物”、“优秀义工”等活动弘扬慈心义举,营造爱心氛围,促进道德文明建设。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爱心事业的宣传报道,增加报道的版面、时间;与爱心机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爱心”“慈善”“公益”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要积极开展爱心公益事业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心事业的发展规律,把爱心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