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次数占全球的1/3,死亡人数更是高达60万,占全球1/2。据有关部门统计,每次地震灾害伤亡人口和财产损失85%--97%是房屋倒塌造成的。而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中近60%为农村人口,农村民居倒塌毁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建设抗震农居工程是我们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农居抗震设防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7】1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年发布并实行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以来,我国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取得了初步进展,也有了一些好的典型,但从全国来看,这项工作从汶川地震之后几乎停滞,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没有在全国由点及面铺开。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全国没有考虑抗震设防的农村民居至少达到了70%以上,“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依然是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以江西九江为例,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九江县-瑞昌市的不到6级(5.7级)地震,造成13人死亡、613人受伤,倒塌和因结构性损坏需重建的房屋3万多户,中等破坏需加固房屋77000多平方米,其中95.5%是农村民房,灾区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很多农户倾其一生积蓄新建的房屋还没有来得及迁入,就因结构性损坏而化为乌有。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情况形势十分严峻。为了避免地震袭来时给农村居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全面建设抗震农居工程,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水平迫在眉睫。
二、造成农居不设防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建筑法》第八十三条及《建筑工程管理条例》均规定,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目前,也没有其它法律法规对农村民居做出强制性规定,造成农村民居在法律层面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各地农村民居建设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建房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经济条件,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二)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农村群众防震抗震知识缺乏,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建房时无设计图和施工组织设计,基本不考虑抗震安全问题,造成新建住房设计不规范,结构抗震不合理普遍存在。
(三)农村建房经费不足。农村民居多为农民自建,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导致建筑房屋投入不足,在建房时只追求面积和外观,不讲求质量。甚至在采购材料时,为贪图便宜购买假冒伪劣建筑材料。
(四)屋基选择不科学。迷信“风水”,不考虑建房的地质环境和条件,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甚至有的就落在地震断裂带上。屋基挖掘深度不够,大多数仅50厘米左右,处理方式简单,铺设上条石,用砂浆找平,即砌筑墙体,很少打地圈梁。
(五)房屋结构不合理。门窗过大,没有构造柱或中圈梁、上圈梁;承重墙厚度不够,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为12厘米,砖木结构的房屋层高超高。砂浆比例不合理,粘接度低,建筑质量差,不符合抗震设防的要求。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农村民居建设管理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将农村民居建设纳入《建筑法》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范畴,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强制力和执行力。
(二)强化抗震农居工程督查考核。将抗震农居工程作为“民生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明确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措施,在国家层面强力加以推进。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督查考核,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三)建立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数据库。开展全国震区农居普查,收集整理震区农村民居情况,建立震区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科学系统评估各地农村民居抗震指数,作为指导抗震农居工程建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有规模有系统地提高民居的抗震能力。对现有不符合抗震防震要求的农民住房,提出科学合理的加固、改造方案,鼓励农民采取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抗震加固措施,达到抗震防震的目的。
(四)编制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结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农村抗震设防管理和村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不同的地区,编制或修编村镇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地震断层和易滑坡、塌陷、液化地段,综合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抢险救灾等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各地经济实际,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能够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同户型、结构的农村民居住宅设计图。
(五)加大对抗震农居工程的资金扶持。建议研究制定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财政补助政策,按照新建抗震民居每户补助2万元,维修加固每户补助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同时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实用抗震技术研究、免费图纸的编辑发放、建筑工匠培训、技术服务网络、示范工程等。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按比例负担。
(六)加强抗震设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一是采取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民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二是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各地可编制抗震标准图纸免费提供农民使用。三是对农村民居施工人员进行定期集中培训。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使新建、改建、扩建民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