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的“用工荒”问题,吸引了全社会的“眼球”,而对于隐藏在“用工荒”背后的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当前,农村劳动力变化及“农盲”的出现,给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农村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
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也必然加快。以某省为例,2011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80万人,接近农村从业劳动人口的一半。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俗称的“38611299”部队,即妇女、儿童、病残者和老人。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了用工成本急剧上升,不少地方请工已达到了每人每天平均200元左右。因劳动力不足,许多耕地改种一季稻,有的干脆撂荒。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困难
根据有关标准和测算,2011年底,某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62.2%,但指标体系中的人口素质实现程度却只有27.3%。从2007年统计数据来看,该省农村住户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36%多,高中只占9.84%。农村家长普遍把投资教育当成帮助子女跳出“农门”的手段,不要说大学毕业生,就是中专毕业生也鲜有还乡务农的。出现了农村教育越发展,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越低的怪现象。由于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向非农产业转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层次化已成为趋势。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体的农民群体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困难。
3、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204.30万,男50至59岁、女50至54岁劳动力达到272.97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还将加深。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传统农业技术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现代农业的推进又未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生力军。留守的农业劳动力以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人口为主力军,70年代还有部分在从事农业生产,而大部分80、90后农村青年都不想种田,也不会种田了。农村的“文盲”还没有消灭,“农盲”又出现了。中央一直在强调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可即便是千辛万苦守住了这条红线,缺乏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生力军,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仍难以得到保障。
二、培育职业农民的建议
应对“农盲”新挑战,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应走农民职业化之路。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谋划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后续有人,解决“谁来种地” “如何种地”的问题,保障13亿人的“饭碗”不空和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更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二是科学谋划。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来做好规划,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培训体系、职业准入、创业扶持、产业服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2、完善政策法规,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的进程
一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民从一种政治面貌、户籍身份转变为社会职业。二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保障职业农民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三是尽快启动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制定和认定工作,将职业农民作为新职业编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逐步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四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动土地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土地能够集中到职业农民手中,实现产业化生产。五是出台鼓励农民职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农民”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如免费培训职业农民,并发放助学补助;实行职业登记制度,让注册的职业农民在土地使用、信用贷款、资金补贴、税收政策等方面享受更多的政策倾斜;制定农民创业促进规划,以农业项目引导农民创业。六是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开设“职业农民”培养的相关专业和课程,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就一句空话,空话误国,实干兴邦。
3、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
一是设立专项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职业农民教育的优先发展。二是建立以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体,社会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高、中级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中后和初中后农村青年就读农业专业。三是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和现代农业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多渠道的农民职业培训途径。四是根据职业标准,改革培养模式,把课程内容与职业准入标准结合起来,使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
4、发挥政府市场服务职能,建立职业农民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搭建金融信贷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创业风险基金、订单质押贷款、房权、林权和土地经营权转让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解决职业农民创业启动基金筹集难问题。二是搭建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形成转化、推广、应用和品牌培育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三是搭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职业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营销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创业实效,降低创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