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特别关注农村学校的过度撤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农民子女教育成本上升、辍学率上升、校园校车安全、小孩子过早住校导致的亲情教育缺失……。
在规范农村学校撤并,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同时,我倒非常担心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教育资源的日益紧张与短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决策者的应有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至2020年》即将发布。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2012年9月7日在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座谈会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5%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至70%左右。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量。
有学者测算,在当今中国,每年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城市化率每年就可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大约1500亿元的消费需求。还有学者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如果按全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计算,即可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万亿元。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约30个百分点,恰恰为中国创造了数十万亿元的投资与消费的市场空间。这无疑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二、 城镇化是人的教育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钢筋水泥。基础设施只有在为市民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但是,城市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将表面的光辉摆在人的需求之上。”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朴实无华地道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这也正是城镇化的奋斗目标。
李克强副总理强调:研究和探索城镇化问题,应该放在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思考。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化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短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在这里,笔者认为,城镇化至少有以下三个要义:
1.城镇化是人的教育的现代化
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
2.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著名学者林毅夫认为,二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好的城镇化和坏的城镇化。好的城镇化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环境也不断改善。但也出现了许多坏的城镇化现象,即城镇化的比重增加非常多,但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和城市里面的失业,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城镇化,不仅意味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更意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正因为如此,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3、城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国际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有言:“让我看看你们的城市吧,我就知道你们的人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镇化必然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著名学者陆学世强调: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应先提高存量的质量,再做增量。应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城镇建设,防止和治理城市病,使城镇成为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之地。
李克强副总理强调:真正的城镇化率应当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最后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是公平均等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三、解决城市教育资源的短缺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长期的任务
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将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势必会形成大幅度的资源配置调整,产生城市功能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支撑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极大地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例如,如何做好新增人口的社会融入、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以山东省为例,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全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1.2%。如果城镇化率达到65%,未来20年将会有近2300万人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笔者简单根据我省人均寿命进行推算,未来20年跟随流动大军进入的城镇的3岁到18岁人口大约有450万人,大约是目前处于这个年龄段在城镇中小学幼儿园的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近年来,由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教育压力有目共睹,城镇学校“超大班额”、“超大规模”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现有城镇教育已是超负荷运行,基本已无潜力可挖,再要多接纳一半的学生就学,其压力可见一斑。城镇学校必然会经历一个不断扩增的过程。若按照现有的城镇学校的平均规模推算,大约需要幼儿园5100所、小学2250所、初中720所、高中阶段学校320所,分别占现有城镇学校的55.7%、50.1%、32.5%和30%。这些测算还没有包括亟待解决的许多地方存在的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当然,城镇化带给教育的压力不仅仅是城镇教育规模的增加,还考验着现行的教育法规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各个方面。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教育压力,必须未雨绸缪,超前规划,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这日渐汹涌流动大军。
一是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将促进流动适龄儿童少年社会融入作为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给予提前考虑和部署;
二是从人口流动的方向看,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重点县镇将会在今后几年面临较大的教育规模增长的压力;
三是城镇学校建设必须根据人口流动趋势进行科学规划和设置,要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否则,城镇学校超大班额、择校热潮等问题仍将存在,甚至会愈演愈烈;
四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变化是此消彼长的,城镇教育规模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农村教育规模的减少,因此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仍将继续;
五是必须进行相关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教育税费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城镇化的因素。
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实施城镇化战略。在这里,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高度重视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规划布局和建设,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将长期面临的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编制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镇)城区人口变迁与教育资源规划布局研究(2011-2030)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全面启动编制规划与城镇化进程相配套的城市新增教育资源布局与建设规划。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普通高中的国民教育体系规划与建设,从少年宫、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到艺术馆的社会教育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报经人大常委审议通过,作为地方行政法规贯彻执行。
3、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编制年度新增教育资源建设规划,列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启用;财政部门将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教育和人事部门将教师和校长配置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建学校教师和校长队伍的正常补充和配备机制。
4、在国家层面,适时调整过去以支持农村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税费政策,完善城市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土地划拨政策,出台从土地出让金中预留建设经费的政策。
5、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与当地市民子女的融合教育作为城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防止造成二者的隔立、对立甚至相互仇视,为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