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化城镇经济转变的过程。党的十八把城镇化纳入了建设“新四化”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了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012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据有关专家研究,未来十年,我国城镇人口如果能够达到70%,将会拉动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长率,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城镇面积的扩张,而忽视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了城镇改造、规模扩张上。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同时,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存在明显缺失。
二是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有些地方在制定城镇化政策时,片面强调建多少工厂、建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中,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而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更忽视城市与乡村文化价值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三是盲目追求高标准。有些地方在制定和实施城镇化政策时,脱离本地实际,盲目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设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只重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而忽视那些能够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传统服务行业,更忽视农业的发展。
四是投融资机制不完善。许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都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不足,城乡资源融合的市场机制主导地位还没有确立。企业和城乡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特别是农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
五是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区域间的城镇化政策缺乏统筹协调,城镇建设定位不够明确,功能雷同,不同类型的城镇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难以形成综合效益。
六是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有些地方把城镇化过程简化为了行政区变更、政府圈地造城。这种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实现的城镇面积扩大、人口的增加,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这种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
二、相关政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指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根本点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建议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
二是建议整体推进区域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有经营城镇的理念,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规划设计,只有把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来统筹考虑,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
三是建议严格控制农村城镇数量。城镇化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小而全”模式,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应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力度和强度,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人口为目标,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户籍等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四是建议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迁移。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不应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应是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这有助于推进城镇中小工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有助于加速农村用地改造利用,有助于加快由种植型农业向加工型工业转型发展。
五是建议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城镇化建设资金的来源不仅包括有偿使用土地的收入、乡镇企业出资、社会集资、政府补助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也应包括依法出租经营权筹资,开放民营投资与经营某些设施投资等资金筹措方式,还可采用城镇户口商品化的手段筹资,也可采取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或以工代赈,以工抵交部分应缴费用的办法来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