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朱永新 >> 提案议案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朱永新委员:关于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提案

  案由: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视。

  “建设海洋强国”内涵丰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面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这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在思想层面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际及我国周边海洋形势日趋严峻,资源竞争、领土领海主权之争愈演愈烈,更使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成为一项比较紧迫的任务。

  但是,仅从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没有一幅表现海洋的美术作品已可以看出,国民忽视海洋文化为时已久。国民海洋意识的增强靠的是国民海洋教育,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使国家海洋战略成为国家的坚强意志和国民的共同行动,关键是开展面向全体国民的海洋教育,基础是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海洋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擦亮蒙尘已久的中国海洋文明史,让下一代在了解正确史实的过程中,激发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人类文明由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两大版块共同构成。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但相形之下众人所知不多的是: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7600个大小岛屿,在与14国接壤的同时,还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

  事实上,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磨出了小孔的海蛎壳,可推断远古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各种海上活动,当时的山顶洞人可能就与海滨地区有所往来;到了夏商周三代,先民建造的船只和发展的航海技术,已经成为当时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航运已经逐步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到了汉代,不仅陆地上诞生了“丝绸之路”,其实在东南海上也催生出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就连政权更替比较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海外交往和海外贸易还是有所发展,两晋南北朝也没有中断;隋统一中国后,在海外贸易方面还有实施了一些新举措;唐代的海外贸易,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宋元时期的海洋文明仍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国人继续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元朝开始,中国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中国东部的浙江明州(庆元)港也因此一举成为东方贸易大港。

  灿烂而悠久的中国海洋文明史,直到代表着农耕文明的明王朝开始被笼罩上阴影。明朝从立国之初就厉行海禁,严禁私人出海贸易,甚至禁止民众入海捕鱼,还将两省海岛居民强行迁移至大陆……海洋文明逐渐沉寂。明朝初期,郑和奉朝廷之命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尽管在时间、规模、范围上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的奇迹,但因其本质是朝廷劳民伤财奉行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的政策,在经济上非但无益而且耗资巨大,最后只能中断。从此,海洋文化陷入了更深的深渊,更彻底葬送了中国成为海洋大国的绝好机会。

  海洋力量日渐式微,清代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逐渐沦为海上弱者。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就从这海上战争的失败开始。昔日西方列强正是漂洋过海而来,用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写就那段伤痕累累的过去。因此,也促使国人重新认识了海洋,如梁启超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中慨叹:“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

  但是,这段惨痛的近代史留下的深刻烙印,让诸多国人都认定中国不仅是一个海洋弱国,而且将海洋文明直接等同为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先进文化,将中国文明则直接等同为农业文明,并将其解读为因循守旧、封闭驯服的落后文化,比如,不少中国学者认同黑格尔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的观点:“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这种种对历史断章取义的误读,迄今仍有相当的市场。

  中国的海洋文明,本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还原历史,纠正误判,重新认识并热爱中国的海洋文明,必须从孩子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

  第二,接驳传统,增强自信,知耻而后勇,为建设海洋强国培育新人。

  有学者提出,21世纪必将是海洋的世纪。这是一句虽有失偏颇、但有其合理之处的警世之言。海洋文化的正常发展,应该与内陆文化唇齿相依,交互发展,两条腿走路。但与此同时,立足陆地,面向海洋,展望太空,应该是人类发展的三大步。

  地球作为71%被水覆盖的蓝色星球,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有可能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这广袤的水域,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危机提供新的办法。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民海洋教育。美国专门制定了加强海洋教育、强化国民海洋意识的政策,包括将海洋知识写入中小学课本等具体措施;英国在中小学“国定课程”中全面实施海洋教育;日本对中小学海洋教育高度重视,文部省制定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海洋教育在各门课程中的分布要求,其中中小学教科书中各阶段各门课程涉及海洋相关概念的比重相当之高;韩国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同样主要体现在中小学主修课程及教材之中,不少课程的海洋内容有较大比重。

  相对而言,我国民众海洋意识相对薄弱,对海洋知识、海洋工作的了解和关注度严重不足,国民海洋意识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2009年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海洋知识要“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重要批示,国家有关部门也在此项工作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从实际看,国民教育中海洋知识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制度无保障、教育措施不明确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都影响了国民海洋意识的全面普及与提升。

  而且,相较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科研成果,对海洋的探索与研究还没有取得同类成绩。这一点,固然与科学研究上早已形成的“上天易,入地难”客观规律有关,也和海洋研究人才的相对匮乏有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中小学生中积极培养热爱海洋文化、乐于勇于探索的新生代,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投资、海洋储备。

  第三,通过中小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将影响力向各自家庭辐射,从而有效提升全民对世界海洋文明、中国海洋文化的了解,树立健康的海洋意识、正确的海洋理念。

  在国家海洋局等各种组织的努力下,最近这些年,国民对于海洋各方面的了解有所增加。近年来围绕海岛的主权之争等问题,也将大众的目光引向了海洋。但这些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有其局限,不仅不够全面,而且容易以讹传讹造成误解。

  另一方面,对海洋知识真正专业而全面的研讨、宣讲等活动,要么局限于少部分内行,外行不甚了了;要么只在沿海地区容易举办,而广大内陆地区的此类活动很难开展。这种局面,势必严重阻碍着全民海洋意识的提升。

  因此,以学校为突破口,以家庭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海洋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家校联动,将父母深度卷入到教育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从学校对家庭进行普及,是开展全民海洋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与有效捷径。

  海洋文化从来不是西方的专利。美丽而神秘的海洋,在中国文化中曾经写下过辉煌篇章。呵护中国海洋文化遗产,正视当今海洋的巨大作用,摆脱一味“崇洋媚外”的西方海洋发展模式,树立正确的海洋观,继承并弘扬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要从现在抓起,从孩子抓起。积极而正确的海洋意识教育,会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天,早日到来!

  本案建议

  中小学海洋教育是国民海洋教育的基石。我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对海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把普及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

  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中小学全面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切实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具体建议如下:

  一、做好顶层设计,各部门共同协作。海洋教育是推进国民海洋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指导思想、整体规划、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宣传主管部门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协作,共同研究推动我国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尽快制定出台海洋意识教育中长期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机制。

  二、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海洋教育内容,完善海洋教育体系。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尽快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海洋意识方面的内容,如在地理和历史课本中增加海洋内容的比例,不仅包含海洋科普性教育,还应该包括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等现代海洋意识和海洋科学观的内容。国家海洋局今年正式启动了中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出版以后可以先在海洋城市作为校本教材使用。

  三、加快海洋教育从沿海到内陆的普及。目前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在加大海洋教育方面有了很好的探索。比如,青岛市去年起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每年政府出资600万元,分年级编辑出版《蓝色家园》海洋教育地方课本,免费向全市100万名中小学生发放,旨在培养中小学生海洋意识、海洋观念,增加海洋知识。建议在继续保持沿海地区海洋意识教育影响力的同时,尽快推动海洋意识教育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内陆地区的普及,改变海洋教育仅仅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现状。

  四、抓紧海洋教育从学校到家庭(社会)的拓展。建议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凝聚力,通过学校与家庭、乃至社区联动,组织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活动,让海洋教育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中小学生的展示、研讨、宣讲,真正走进民众心中,拓展海洋教育的领域,实现向各个家庭与全社会各种人群的普及教育。

  建议办理部门:教育部 国家海洋局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