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3年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朱永新 >> 提案议案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朱永新委员: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提案

  案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的质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而面广量大的农村教师,又是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教师培训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对广大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对教师实施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我国现有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120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教师全员培训,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加以支撑。我国现有师范院校(专科及以上)161所,按每所院校平均每年培训2000名教师计算,可培训教师32万人,仅占教师总数2.7%。可见,师范院校能够承担的教师培训任务非常有限,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逐渐达标,教师培训开始从学历补偿为主的培训转向能力提升为主的非学历培训。原来以学历补偿为主业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面临更复杂的任务,更大范围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的要求更高。面对新的挑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要转型,转变职能。但是,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转型过程中,由于各地重视程度、建设力度的不同,导致学校的发展出现极大分化。部分学校与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整合,成立新的教师培训机构,基本上解决了发展的困境。根据2011年统计,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有2370个,已经整合的机构1000所左右,仅占40%左右,而其中发展较好的仅有700所左右。余下的多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普遍面临三大发展难题。

  第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国家对各地政府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缺乏明确约束,导致政府专项培训经费投入不够,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年均培训经费不足70万元,直接影响了机构的发展,甚至部分机构面临着生存危机。很多机构基本没有公用经费,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与本地区中小学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幼儿园和初中学科专业教师、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师资尤其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的老年化、高学历教师比例和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甚至明显低于当地重点中小学。教师缺乏学习培训机会,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新的培训要求。

  第三,办学条件落后。普遍存在教学办公设施简陋,实验室、教室设备陈旧,计算机、图书、报刊、杂志普遍不足,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需要。

  以上发展难题导致教师培训机构人才大量流失,高水平人才引进困难。机构的硬件和软件与当地重点中小学的发展差距在拉大,根本无法支撑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更不能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推动作用。所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必须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必须得到加强。否则,其影响的绝不是某一机构的存亡,而是将使12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依托,直接影响教育公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数以亿计儿童的受教育机会。

  本案建议:

  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第一,由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中编办等部门出台全面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文件,加强硬件建设、经费投入、编制配备等,全力推动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电教部门的整合,明确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定位与职能,安排专项经费,配全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善培训条件,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第二,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信息化建设,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以更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外部专家力量和优质资源,创建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全员培训。

  第三,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考核工作。继续组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采取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地政府加强本地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建议办理部门: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