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自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发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取得了积极进展。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与2005年相比,总体有所改善。
但从总体上看,学校体育工作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健康第一”观念没有牢牢树立,“重智育、轻体育”情况相当普遍;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考核机制;体育课程没有开足开齐。据教育部对15个省的抽样监测,小学四年级开课不足率达到56.5%,初中二年级不足率达到76.0%;“一小时锻炼”落实还不到位,课外锻炼缺乏,31.6%的小学四年级和83.5%的初中二年级不组织、没有组织过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据2010年统计,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分别为52%、68%和81%,体育器材配备分别为55%、69%和80%。
虽然体质与健康情况下降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半数左右的学生体质不达标,据抽样调查,44.9%的四年级学生和50.9%的八年级学生低于及格分数。二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与2005年相比,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继续下降。三是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7-12岁小学生为40.89%,13-15岁初中生为67.33%,16-18岁高中生为79.20%,19-22岁大学生为84.72%,分别比2005年上升9.22、9.26、3.18、2.04个百分点。特别是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如:7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17%、36.43%、24.12%、26.95%,比2005年分别增加8.71、8.76、10.56、10.32个百分点。四是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比2005年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比2005年增加1.56、1.2、2.59、3.47个百分点。
本案建议:
第一,全面准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把体育放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把体育放到教育的基础地位。体质不强,谈何栋梁。体育不兴,体质难强。学校体育工作关乎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更关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们虽然是一个奥林匹克的大国,但并不是一个体育的强国。 要引导各级政府领导、广大青少年、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要认真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要求、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要严格按照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的要求保证体育课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同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统筹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把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做实做好。对于开足上好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要明察暗访,在学校评价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三,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配备。要保证所有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努力办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体育专业招生规模,完善农村学校补充体育教师的机制,鼓励社会体育运动爱好者和各种体育俱乐部到学校兼课带队伍,鼓励退休体育教师返聘工作,支持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同时,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第四,加大学校体育投入,落实体育场地设施。在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中,优先安排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优先支持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推动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所有学校有基本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第五,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要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公布测试结果。利用从2013年起教育部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年度报告的契机,全面了解各地经费投入、条件改善、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部分地区和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列入高中生和大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建议办理部门:财政部,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