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共发布“五一”口号、民主党派积极响应,揭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多党合作的新篇章;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座丰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为它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民主党派也为它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顺应历史 共同构建 合作丰碑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挺进,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摇摇欲坠。为迎接全国革命胜利的到来,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民主党党派迅即做出响应: 5月5日起,各民主党派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五一”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同时向全国发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
这便是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我国多党合作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构建的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这一历史重大事件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统一战线主张的必然结果
建立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一贯的主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是否联合其他党派、其他阶级共同奋斗,就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在获得政权以前,依中国政治经济和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在同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会议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首次正式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名义提出了建立革命联合阵线的主张。《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一道,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并开启了兴盛至今的多党合作之先轫。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推进联合战线(即统一战线)事业,使之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列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是民主党派顺应历史的必然选择。民主党派的一些领导人,曾经投身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等革命运动,他们中还有一部分共产党员。“民主党派绝大多数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这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根本动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性的组织,势必会顺应时代而不断发展,势必会接受先进思想而不断前进。同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主张也对民主党派产生巨大影响,斗争现实也深深地教育了各民主党派,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觉悟因而不断提高。在为建立新中国奋斗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认识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新中国,是民心所向、历史趋势;中国革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成功。这成为了各民主党派共同信奉的真理。因此,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是各民主党派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作出的一种选择,也是民主党派的一种必然选择。
综上所论:中共发布“五一”口号、民主党派积极响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中共一贯坚持统一战线的主张分不开,和民主党派不断追求进步分不开。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标志着中国各民主党派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尽管各民主党派自成立开始,就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但在合作过程中,对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也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因此,尽管从1931年开始,一些民主党派和后来成为民主党派领导的代表人士就宣布“反蒋”抗日,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民主运动,为推翻国民党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党派的政治纲领仍然带有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色彩,一些党派领导人仍然怀揣着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然而,中共领导人的教育、引导,升华了他们的思想;革命斗争实践提高了他们的觉悟。这种觉悟,集中体现在对中共五一口号的认识上:“五一廿三条是近百年来中国革命的结晶,是今后中国政治运动舵向的指标”(《中国民主促进会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宣言》);中共“五一”口号第五条,“非常合时宜地指出了一条真理之路,一条全中国人民所迫切要求的唯一的胜利之路(《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理事郭沫若、马叙伦等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同时,各民主党派也给予中共极高评价:“我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愿意表示崇高而热烈的敬意,因为它这一口号证明了它的一切领导人民的奋斗的胜利确是为着我们人民。”在宣言中,他们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中国的民主人士及民主党派要“团结在这口号的周围,形成坚固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主义而奋斗,以奠定我们子子孙孙万世太平的始基”,并明白地指出:“中国没有任何第三种路径可循进”。 几十年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的民主党派确实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这种正确的选择,说明中国的民主党派开始了质的飞跃。正如李瑞环指出的那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 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各民主党派的一致努力下,不断得到完善、巩固,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符合中国国情、合理而又科学的政党制度,为人类的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政党制度的建立,则是始发于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合作。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之后,各民主党派迅即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则亲自函电回复;同时,各民主党派根据“五一”口号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迅即采取落实的行动。围绕着召开新政协这一主题,从1948年5月2日起,各民主党派满怀激情,以香港为中心开展了一场新政协运动,举行各种会议,撰写文章,提出建议,草拟各种方案,形成了一个为召开新政协献计献策的热潮。各民主党派的活动主要在香港进行,但他们的各种建议,迅速地传递到中共中央,他们的心和中共是相通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围绕同一个主题远距离的政治协商,也是一次组织上的多党派合作、思想上的政治合作、行动上的统一协调。这种历史现象,和后来的各民主党派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工作建言献策,极其相似。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构建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良好开端。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的11个民主党派参加了会议,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如宋庆龄、张澜、黄炎培、马叙伦等进入了国家政权机构,担任了领导职务。在新中国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56人中,党外人士有28人,占50%;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有3人,占50%;政务院副总理4人,党外人士有2人,占50%;政务院政务委员15人,党外人士有9人,占60%;政务院部委正职负责人34人,党外人士有15人,占44%。新政协的召开和新政府的组成,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一片新气象,多党合作展现出一派新局面。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正如李瑞环所讲: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开辟了我国多党合作美好而又广阔的前景
多党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多个政党之间的合作。既然是合作,就需要各合作主体为合作而共同努力。几十年的事实不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为构建、推进、完善和巩固我国多党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亲手构建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奠定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坚实基础。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中,热情洋溢地评价了统一战线的力量。与此同时,他还针对一部分同志对民主党派的错误认识,教育这些同志正确看待“一根毛”和“一把毛”的关系,“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莲花出水有高低”。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随即,又提出了我国多党合作史上的两个著名口号:“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又再次肯定和确立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关系,为“十六字”方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改革开放之初就向全党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在他的领导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我国第一份指导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制定和颁行,把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论述,第一次把我国多党合作从方针政策提升到政治制度的高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党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事业。1993年,经全国人大八届一次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共和国宪法。从此,这项基本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把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纳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多次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要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多党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把它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更是全方位大力推进多党合作事业。胡锦涛指出:要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文件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一科学的表述,无疑对推进多党合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份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更加亲密,合作领域更加广阔:仅2003年、2004年这两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或者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各种协商会、座谈会和通报会,就有36次之多;2004年,胡锦涛同志召开的协商会就高达7次。与此同时,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将近18万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将近34万人,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县处级以上职务万余人;2007年,中国致公党成员万钢与无党派代表人士陈竺分别担任了科技部长和卫生部长。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而且率先垂范,在实践中大力推动多党合作。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多党合作才能够不断地发展,才能够呈现出一片美好、和谐、广阔的前景。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赋予民主党派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重大历史使命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需要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执政党肩负的责任,也是各民主党派的重大历史使命,
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这一点上,各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1956年初,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身改造,其性质与民主革命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向中共中央提交的《关于民主党派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民主党派不仅已经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已经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现在在我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应当肯定他们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1956年9月,中共八大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将变成这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这无疑是对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主党派性质的科学认定。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这种科学认定被否定了。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民主党派过去和现在都是资产阶级性的政党”,8月29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社论重申:“各民主党派在总的方面还是资产阶级性的政党,还没有成为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接着,大批的民主党派领导和成员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十年动乱也给我国的多党合作带来了严重影响。1966年8月24日,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接到北京市中学红卫兵的“通牒”,勒令在72小时内自动关门和解散组织;8月25日,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被迫停止办公,全国各地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也相继被迫停止活动;8月30日零时,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暂停办公。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开创的多党合作暂时完全中断。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忠诚。无论是在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年代里,还是在无法无天的十年动乱岁月中,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仍然没有丝毫动摇,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也没有民主党派的生存和发展——已经牢固地植入民主党派的政治信念之中,成为其思想政治灵魂中最主要、最坚定的组成部分。民进创始人之一马叙伦先生所言:“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否则从根本上就错了”这句著名的话,就是各民主党派发自肺腑、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因此,尽管多党合作遭遇到了两次长达十多年的严重挫折,但各民主党派都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深深而又清晰地镌刻在自己的章程里,并以此教育自己的成员。
我国老一辈的民主党派领导人,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高风亮节的政治品质、宽广磊落的政治胸襟,为坚持多党合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薪尽火传, 新一代的民主党派成员继承、发扬和光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良传统,在“一参加、三参与”的广阔平台上,继续努力地履行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为完善和巩固多党合作做贡献。 各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分别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者全国政协副主席,31个省区市政府绝大多数有民主党派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和副市长。他们和中共领导干部团结合作,共同为管理国家事务发挥积极作用。仅中发[1989]14号文件至中发[2005]5号文件颁发的十五年间,各民主党派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重大事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18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建议20000多项,许多建议和意见被采纳,全面助推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他们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亲密合作共事的传统铭记在思想里、贯穿在言行中、落实在履职上。
虽历坎坷,不离大道;虽经曲折,终归大海。综上所述,我国的多党合作丰碑,之所以牢固地矗立在中国——这片最鲜活、最生动、最富生命力和最具创造性的广袤土地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各民主党派也为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至今已六十五周年,在这六十五个春秋中,我国的多党合作不断发展、完善、巩固,多党合作所书写的历史篇章,璀璨夺目,多党合作所创造的业绩,灿烂辉煌;它不仅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为丰富和推动人类的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鉴往知今明未来:多党合作——这一座由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构建的政治文明丰碑,将更加宏伟、巍峨、壮丽!这也是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而得到的启示。
主要参考材料:
《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学习读本》
《1949——1998民主党派大事年表》
《中国统一战线简明教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新探》
《民主党派基本知识》
《新世纪爱国统一战线》
《民进会史资料选辑》
《新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研究》
《中国民主党派革命斗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