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今日看点

朱永新: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03-03  来源:人民日报

放大

缩小

  最近,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发行后,使人们得以系统了解温家宝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论述,从中进一步感受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思考,进一步感受他的教育思想与情怀。

  “我确实对教师很有感情。”“提起教育,我确实非常有感情!”温家宝曾经一再深有感触地这样说。温家宝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经年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使得他对教育事业有很深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正因如此,在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温家宝不仅对教育各项大政方针和政策制定亲力亲为,而且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视察调研,竭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曾经有幸参加温家宝同志主持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并连续十年在大会堂听取他作《政府工作报告》,亲耳聆听了他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论述,亲眼见证了在他的亲自督办下,解决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以及义务教育免费等关键问题。

  早在2006年7月到11月,温家宝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全面听取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在与大家交流时,他说自己任内要保证做到四条:一是有使命感,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二是有热情,对教育有特殊情感;三是有意志,不惧怕任何困难;四是有信任,准备随时向教育界专家学者请教。应该说,温家宝做到了这四条。在教育上,他既仰望星空,为中国教育探索着方向,也脚踏实地,为中国教育做了一系列实事。

  一、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倡导优先发展教育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教育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等,具有天然的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对此,温家宝同志始终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在该书序言中,温家宝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在多篇关于教育的讲话中一再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认为“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要保证教育的投入,化解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

  温家宝说:“办教育要用心力,还要用财力,两者不可偏废。用心力,就是学校要目光远大、勇于创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能教给学生;用财力,就是要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但现实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往往将精力和财力主要用于提高GDP上,而忽视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往往得不到优先发展的“待遇”。自1993年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这一反映教育投入指标的数字始终没有达到,甚至直到2006年才突破3%。

  对此,温家宝一再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在他的直接推动下,中央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明确了实现4%的时间表,在2012年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要对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温家宝特别强调:“教育发展要面向未来”。

  他指出:教育是千秋大业,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整体考虑、精心设计。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满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明确长远目标和任务;既要培养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又要造就更多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未来,超前部署,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他认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保证教育发展走在前面。“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他强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职责。应该努力解决好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他主张,教育发展不能够搞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在优先发展教育上,他始终在不断地呼吁,不停地呐喊,不住地行动。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张禹

1 2 3 ...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