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朱永新

朱永新: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03-03  来源:人民日报

放大

缩小

  二、重视教育公平,倡导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公平”是《温家宝谈教育》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温家宝同志反复强调:“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一个不公正的社会注定是不稳定、不和谐的。”“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长期以来,教育发展重效率而轻公平的问题非常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择校问题日渐严重,群众意见非常之大,教育公平的呼声日渐强烈。对此,温家宝感同身受。他指出:“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温家宝抓住了三个重点问题:一是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他指出:“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就必须重点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他特别提出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温家宝要求,必须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代表政府向全社会承诺: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孩子们辍学。在他任内,仅中央财政用于各级教育学生资助的资金由2006年的21.3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32.73亿元。三是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认为,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任内,国家出台了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以流入地为主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为了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从2008年起,温家宝同志亲自主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10年2月,《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制定《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从理念、思想到方针、目标,从战略主题到改革重点,从具体措施到重大项目,都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被认为是一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典范。

  由温家宝同志主导力推的《规划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具体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应该说,《规划纲要》体现了温家宝同志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路,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所绘制的蓝图,必将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