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家风就像DNA  要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14-03-05  来源:中国妇女报

放大

缩小

  春节期间,央视记者走上街头问百姓“家风”是什么。

  全国政协会上,记者问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你的家风”是什么?

  对于记者的提问,朱军委员说,朋友们也问过他,他半玩笑半认真地说:“看我们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你家的家风”是什么?记者把这个问题也抛给了每一个接受采访的委员。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委员说她的“家风”中有重要的一条“不搞特殊化,独立自尊、尽职尽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汤素兰委员说,爷爷是个识些字的人,小时候记得老家的门楣上写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她家珍视的“家风”。

  马玉红委员说,如果归纳她家的“家风”,“崇善守信、勤勉敬业”必不可少。

  孙丹萍委员说,她的“家风”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

  “家风”是什么?

  朱军委员向记者进一步阐述,“家风,是传承,是道德的养成,是美德的延续,是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

  陈清华委员则“学术性”地解释,“家风,是指家庭的风气、风尚和风范。具体来说,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是社会道德在家庭中的反映。”

  就像人的DNA ,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家风”。

  好“家风”能滋养高尚的人

  “家风”,能在社会上掀起“热浪”。

  为什么?马玉红委员说:“社会步入新的时代,多元的思潮让人们在遵循家庭美德上出现了迷茫,甚至产生偏差。以至于出现‘扶不扶’‘救不救’的纠结。因此,重提‘家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清华委员说:“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家庭,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家风交替过程中,不良家风也乘隙而入。”他总结道,请客送礼盛行,盲目攀比日隆,好占便宜常见,黄赌之毒难解。不良之风产生并蔓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约束淡化,社会疏导缺位,庸俗文化侵蚀,不良家风与社会不良之风相互感染。

  孙丹萍委员也忧心地说,目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孩子唯我独尊,不懂得礼让、宽容。媒体上报道的大学生伤害舍友的案件,就可以说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和善待人的家庭环境里,人的性格、品格养成不会扭曲,就会减少这类恶性案件的发生。

  朱军委员说,我们的国家迅速发展,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年、两百年走的路途。“在这个奋力往前奔跑的过程中可能把‘魂儿’丢掉了,好在,我们现在意识到了,现在需要把‘魂儿’找回来。这个‘魂儿’就包括我们家庭的道德建设。”

  马玉红委员说,好的“家风”一定能滋养熏陶出优秀的人。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曾家到今天八代不衰,就与传承家风不无关系。

  言传身教播撒“优质种子”

  陈清华委员说,家风,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对全体家庭成员起着感染、约束、控制和同化作用。家风,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形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克己奉公的家庭风尚,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使中国的家庭文明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玉红委员说,从“家”出发,让每个成员养树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当下社会需要强调的“功课”,因为家是人成长的核心阵地、重要土壤。

  张妹芝委员说,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健康良性地活动,社会这个肌体才能够健康发展。传承好的“家风”即是弘扬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基本要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弘扬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每个大人要把家庭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典范,下一代在成长中自然会效仿。这种传承就像绵绵细雨,润物无声。

  “当然,家庭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与社会就如同小河与大河的关系。‘家风’或者说家庭美德的弘扬也需要社会、学校做好宣传,构成‘三位一体’网络体系,渗透在各个层面。我们常看韩剧、日剧等,他们的影视作品在传承家庭的文明礼仪方面就比我们做得好。因此,我们要在影视剧、舞台剧、新闻媒体上多传播真善美的东西,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影响一代代人。”张妹芝说。

作者:记者 周丽婷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