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玉田:建生态文明和经济协调发展特区
2014年3月4日17时20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副常务副会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萧玉田做客新华网2014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主持人]:我相信网友听您讲到这里会有一个很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您是作为著名的画家为网友所熟知。那什么时候开始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兴趣,又是什么事让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如此关注的呢?
[萧玉田]:正因为我是画家,我经常深入农村写生,承德刚才我谈到了,天蓝、水清、山绿,承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避暑山庄这个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它的山也美、水也美,我经常深入到农村去写生,这也就跟农村农民、基层干部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在感叹承德山绿、水清、天蓝,有如此优美环境的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承德人民的贫困。等我2003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又因为履职的需要,我经常深入到各县区去调研,更深地了解到了承德之所以贫困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令人震惊的。刚才也提到了一些,承德百姓的贫困,承德地区致贫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它是京津的上风上水地,又是水源地,还是阻挡风沙地,那么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屏障的责任。为了确保水质的清洁,确保空气的清新,承德在经济发展上做了很大的牺牲。国家还有京津两个大都市,对承德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多,限制越来越严。但是在“十五”之前,对承德的支持远远不够,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60年代由于国防建设的需要,承德被列为军事禁区,那会儿就开始不上工业项目,不搞基础设施建设,承德说起来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换句话说是清王朝的夏宫,清朝皇帝康乾夏季是在承德生活的,是当时的富裕地区,建国后承德也相对经济发达,当时它的经济发达程度好于北京的远郊县,60年代由于国防建设的需要列为军事禁区开始,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承德没有获准开放,承德获准开放最晚的县到1998年,改革开放滞后二十年,错失了很多发展机遇,这也造成了承德的经济发展速度渐缓,形成了和京津包括远郊县的巨大落差,还有一点就是京津两个大都市,相当长时间内对承德和张家口的吸附大于辐射。用承德百姓的话来讲是造成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特殊现状。
[主持人]:那您调研时了解到承德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从而触动了您呢?
[萧玉田]:2006年我曾经到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都去过的丰宁县的小坝子乡,那里的农民我和他们有过对话:现在能吃上肉吗?农民回答:能。多吗?他说:一年一两回,每年割上一两斤肉。豆腐呢?回答:能,买一块豆腐分成三次吃,住的房子冬透风、夏漏雨。这两个地方两位总理都去过,他们也都亲眼见过。所以在2007年我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总理很动感情,总理回忆他去承德,在滦河走,看到滦河的水很清,但是他走访的农户又很穷,对离首都这么近的地方,却有这么贫困的农民,有这么贫困的地区存在,也感到了确实到了应该解决的时候。
所以正是因为对承德人民的奉献我看在眼里,对承德人民因此所受到的贫困,我又感同身受,当时京津冀的领导也都在关注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就这个问题根据我的调研、根据我的所思所想,履行好代表职责。一个是要把党的关怀传递给群众,再有一个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呼声向上传达,所以就围绕这个专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的调研,形成了多份建议。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生态补偿的问题,也成了我履职的一个关注重点。当然,这些年我关于文化方面的建议也有,但是更多的是围绕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补偿这个问题来展开。也有的建议被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列为重点建议去办理,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吧。
从“十一五”开始,“十二五”应该说国家各部委,包括京津两个大都市,对承德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承德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产生活条件都在逐年地改善。但是我觉得这个力度还要加强,所以这次又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区,我觉得主要就是要加大解决的力度。刚才我说了一个短板,那么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不解决好这个段板就很难说做到协同发展。我觉得总书记提出的“协同”,我们过去说“协调发展”,现在叫“协同发展”,我自己的理解意义非常深,一字之改说明了总书记的高屋建瓴。协同既有协调的含义在内,同时也有互利共赢同步发展的含义。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京津冀党政领导也做了一个很庄重、很庄严的表态,就是我们要打破区域观点,走出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京津冀整体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北京的领导、天津的领导、河北的领导,包括我们全区域上下都在认真地、深入地学习研究理解总书记的这一重大指示,科学地谋划怎么样落实好这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所以我的这个建议是作为它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的国家战略空间去考量,所以也希望一个是国家要批准设立这个特区,划定这个特区的范围,同时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乃至项目安排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咱们国家有上世纪80年代设立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又有90年代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布局,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那么我想设立特区既有先例可寻,又有经验可借鉴。再加上这个地区张家口也好、承德也好,包括我刚才谈到的太行山区也好,又具有环首都的特殊区位,这个区位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殊区位,是其他地区不存在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设立特区有不可比拟性和不可攀比性。另外,咱们国家作为第二大经济体,首都周边存在这么一个“塌陷区域”,或者说是“贫困带”,如果把首都比做太阳的话,那这周边的贫困带就等于给太阳围上了黑圈,形成“日环食”现象,这在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解决好这个问题,消除塌陷区域现象有助于提升首都乃至国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