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政协委员出招缓解医患紧张、维护医疗秩序

医院应由内保单位改为公共场所

发布时间:2014-03-06  来源:中国妇女报

放大

缩小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被殴打受伤的医护人员每年超过1万人,成为全世界医疗从业人员受伤最多的国家。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7名医护人员死亡,28名医护人员受伤。2013年10月17日~27日,仅10天时间,全国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六起。距离最近的是南京鼓楼医院护士被打案。

2014年两会,如何让医疗机构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医患关系紧张让委员们担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医患关系问题。

据她了解,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扰乱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和拒不交纳费用;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事件。

“这种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是历史上所没有的,而且在全世界都罕见。”凌锋说:“如果医生不能有尊严地、理智地、冷静地为患者看病,广大民众的健康权又如何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对此有类似看法:“中国的医疗秩序,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这在国际医疗界中都为罕见。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不仅有利于医疗卫生界,更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有利于全国老百姓的福祉,不仅是医疗卫生界的呼声,也是社会的共识。”

“如果医患关系得不到改善,将会对我国的医改进程造成极大的障碍。”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说:“如果全国600多万医护人员处于恐惧、焦虑之中,怎么可能有积极性推进医改?”

“医患关系紧张表面看是当下的事。”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不无担忧地说,“但如果目光放长远,在这样的环境下,未来5年、10年,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医生?还有什么人愿意从事医务工作?培训系统发生改变,医生不再追求精湛的技术,而是如何保护自己。那么20年后我们的医疗技术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

“虽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已采取了各种临时性举措,但仍然没有有效遏止发生在医院的针对医生的恶性案件,可以说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立法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僵化思维将医院列为内保单位,没有将医院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凌锋说。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中明确界定了几种公共场所: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医院并不在其中。而根据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医疗单位最多可以提升为内部治安保卫重点单位。

“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显然忽视了这些年来医疗机构从封闭内部单位向公共场所演变的现实。2013年全年各医院的门诊量已达73亿人次之多!远远高于春运的两倍。”凌锋说,“医院的治安,岂是一个单纯依赖内保功能就能解决的难题,必须将医院的安保提高到社会治安的国家高度。”

因此,凌锋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明确将医疗机构从事业单位中拿出来,列入公共场所范畴,将医疗秩序列入公共场所秩序,应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管理,而不应是内保单位。只有将医院的治安秩序由警察即国家力量负责,才能有效遏制、弹压日益频发的恶性伤医案件,才能让医生解除后顾之忧,放下包袱治病救人。

凌锋的建议,得到医卫界温建民、姚树坤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赞成。不仅如此,凌锋还草拟了一份《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建议尽快出台。这份3000多字的草案包括总则、职责人工、事件报告、违反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附则共五部分,各部分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

“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纠纷的妥善处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吴明江还建议,建立医疗纠纷民事调解判定和机制,从制度上为医疗纠纷的妥善处理提供渠道和公正的社会认可。“实际上社会上的暴虐之气,何尝只在医疗卫生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不仅仅表达在医疗秩序上。”

多措并举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医患纠纷,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要多措并举,在医患之间重新建立起一种真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关系。

施耀忠建议,以人性化服务增强医患之间的互信,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度建设,优化医疗业务服务流程,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其次,畅通医患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渠道,加快医疗纠纷处理立法,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保障医患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公平、公正、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避免医患矛盾升级,有效分担医疗机构的赔偿风险。第三,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当前医学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其疾病转化的不可预见性,了解相关的医学信息。重视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及时向媒体提供全面、准确的医患纠纷信息,让媒体了解医患纠纷的真实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医院和医护人员,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展示医疗卫生系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风范。

施耀忠提出,缓解医患关系紧张,最关键的是要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尽快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在取消药品在医院销售的加成、实施药品销售零差率政策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药品零售企业,独立开展经营,切断医生与药商的利益联系,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作者:宋利彩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