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蔡达峰:事业单位用工乱象叠出 扭曲收入分配原则

发布时间:2014-03-06  来源:中国网

放大

缩小

全国政协委员蔡达峰表示,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很特殊,功能模糊,企业化兼行政化,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也不规范,反映在劳动关系上,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就业公平和公众利益,而且最终冲击了全社会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创造活力。因此,重构它们的劳动关系,对于全面深化企事业用工关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蔡达峰在他的提案“关于规范劳动关系的建议”中指出,在事业单位有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一个事业单位往往说不清楚自己的职工究竟有多少、职工的收入究竟有多少。因为干活的未必属于自己的职工,支付报酬的也未必是自己的职工,他们可能是兼职的、租赁的或借调的。自己的职工未必都是只为本单位服务,并非只拿本单位报酬。职工的收入中,既有国家发的基本工资,又有单位和部门创收的绩效工资和奖金等,还有个人从单位以外获得各种劳动报酬,这些报酬甚至远超过国家工资和本单位薪酬。

蔡达峰说,表面上,这种劳动关系使单位和职工利益最大化,单位少出钱,多用人,负担减少,成果多得,职工依托单位,广开财路,增加收入。这样彼此似乎都很自由,很有机会,都得了便宜,但实际上,它严重危害了各方利益。就职工而言,如承担多种劳动和收入,势必精力分散,疲于应对,不求精益求精,疏于长远谋划。如仅做本职,收入不能增加,于心又不安。就单位而言,因用工性质和待遇不同,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影响了员工的情绪。因职工自谋收入,本职工作质量难以保障,收入差距难以控制,岗位责任难以规范,劳动管理难以严明,单位职能不能提高。

就社会而言,蔡达峰认为,事业单位为国家承担公益服务,其职能遭到削弱,直接影响公众利益,比如学生需要学校的关心、病人需要医院的关心等。其不规范的劳动关系,更影响了其他职业系统,一些择业者通过社会关系和灵活用工的途径得到了就业机会。而一些领导干部、企业高管等通过在事业单位兼职、合作、做课题等活动取酬,或通过向事业单位人员提供项目而谋取好处。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大家各显神通,你邀请我,我委托你,相互提供机会,各方利益博弈,人情关系扭曲了收入分配原则和市场规则,制约了劳动效益,最终冲击了全社会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创造活力,大家的价值都不能充分体现。

为改善事业单位和全社会的劳动关系,蔡达峰建议政府应尊重劳动关系主体,减少干预,增加指导。他说,劳动关系由劳动双方构成,政府要尊重单位和个人的地位和权利,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人事、用工等事务上,要慎重制订政策、提出需求、发布指令,避免直接指向特定人群或个体。比如,政府的各种人才计划,要发挥单位的人事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的作用,让所有单位与个人公平地得到机会,平等地相互选择。让单位根据自身事业特点和需要,确定人才类型和水平标准。不要自己搞专项,从资源、标准、申报到考评一把抓,弄得单位为了获得资源而将就人选,在人事制度之外再搞引进政策,新老职工因待遇不均而产生矛盾。

蔡达峰表示,政府要减少使用“外力”,如自己紧缩编制,用下属事业单位职工来“挂职锻炼”,承担服务性事务;自己设立课题,再“购买”专家来咨询服务,承担调研任务。因为有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下属单位和职工很难不配合,但自己的本职岗位势必耽误。

他提出,政府应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整合收入的来源和结构,积极推行年薪制和收入实名制,使职工清晰地知道自己收入在市场中的水平,清晰地感知自身劳动的价值,促进用工制度的开放,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事业单位要改革人事和岗位管理制度,提高对各种用工方式、劳动方式的管理能力,学习和借鉴同行和企业的成功经验,提高单位内部管理能力。

蔡达峰建议,在劳动法、公务员条例以外,政府要研究制订相关法规,为事业单位乃至社会组织的劳动权益提供保障,帮助事业单位依法健全劳动关系,解决职工“只进不出”、劳动纪律难以规范,人事管理权限不明等难点问题。

作者:胡永平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