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冯骥才:中国传统节日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

发布时间:2014-03-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3月2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这一天,很多人走进理发店“剃龙头”或“剃喜头”,然而理发店前排队等候的人群中,却少有人知道“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就此表示,现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保护,太过强调其商业功能。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新认识并传承建设我们的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商场‘血拼’、来就有奖、买就赠送,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看效益。”冯骥才委员慨叹,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我不赞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冯骥才委员表示。

近年来,从西方舶来的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中华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的势头。一些自创节日也在进入人们的生活,如每年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许多人对于过洋节乐此不疲,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已算是有心人,对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根本一概不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大概有80余个。除“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七夕”、“重阳”、“寒食”、“寒衣”、“上巳”等传统节日及其民俗文化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