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医院要落实制度,杜绝过度医治
“我在1963年进医学院的时候就宣过誓了,这个誓言是终生的。”在4日的政协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前副部长黄洁夫对“医务人员签字不收红包”表示质疑。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政协医疗卫生界别的小组讨论时,相关话题也引起热议。
职业医闹、伤医事件,各地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越来越严重。卫生管理部门为此出台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的意见,其中规定,患者入院时,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协议书纳入病案管理。
“进医院签一个协定,就能制止收红包,这样的规定科学吗?合理吗?一个医学院学生一入学就要宣誓,如果不断宣誓的话,誓言反而是无效的,损害了个人尊严。”黄洁夫说着,话锋一转,“而且,签了就能保证不收红包了吗?”言下之意,这个协议,对有心收红包者无效,对不收红包者却是伤害。黄洁夫说,“虽然制定协议是好意,但还是需要从根本、源头上来治理收红包。”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医患矛盾,不少委员认为,与其说这是病人与医生的矛盾,不如说是病人与医院的矛盾。霍勇委员提出,提升医疗质量是根本之道,医院要落实制度,杜绝过度医治。
孙建方委员认为,卫生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指标也存在问题。“对医疗质量的指标相对淡化、软化,对医院规模的指标相对硬、相对成熟,这就诱使医院向规模发展。”他说,医院的长远发展应当抓的是质量而不是规模,但现实恰恰相反,大多数医院在盲目追求规模、越建越大,因为规模就是效益。“医院规模大了之后,老百姓就医真的更方便吗?举个例子,协和医院再扩大十倍,也无法解决全中国病患的就医问题。”他提出,还是应将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70%到80%的常见病患者能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不少委员还提到公立医院现在的体制,黄洁夫认为,让医疗社会资本进到公立医院,推动公立医院的改制和改性,将是一条较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