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两会代表委员求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14-03-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放大

缩小

教育改革要系统设计理顺关系强化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和平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比较关键。

第一,要系统设计、明确任务。为什么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果我们更多地把着力点放在教育系统内部,则站位过低,视野过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如何?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之间的关系如何?当从这些关系入手时,我们就需要从理论关系、系统设计层面来思考问题。教育系统内部要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生态,而当前的教育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不适应。比如,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教育系统却提供不了。

教育自身的很多改革没有找到正确的规律。比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比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深层次问题是确保质量。所以,一定要进行系统设计。教育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还受到人事管理、编制管理、社会环境、道德水准、社会风气、法律保障等的影响。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有很多部,但是上位法和下位法有矛盾。比如,大家都喊学生负担重,可是学校一减负,就有家长找学校找老师,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所以,进行系统设计,要根据现实状况明确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结构,其次要注意改革的方法,还要保证教育发展既遵从自身规律,也与社会规律相适应。

第二,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要厘清政府、学校、社会、教育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再明确各自的责任。要把责、权、利弄清楚。政府到底应该管什么?学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在优化结构过程中,承担什么责任?在推动改革发展中,承担什么责任?在促进公平中,承担什么责任?要想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真正推动下去,就一定要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清楚。

第三,要强化保障,构筑制度。一是法律保障,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各个主体的关系,保障教育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能够有效实现,保障教育按照规律发展,保障教育与社会系统、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二是环境保障,当前很多所谓的教育问题其实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但都归结到了教育上。三是人力保障,不仅包括领导,还有其他人员,比如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校长、管理人员等人力,建立一种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四是财力保障。五是监管保障,不能仅依靠自律,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监管和评价体系。

综合改革需突破部门利益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我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以下思考。

首先,要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老百姓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老百姓对教育有什么期盼、对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关注。在我看来,老百姓关心的是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问题、师德问题、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其次,要倾听教师的心声。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这一主体上,如果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教师没有积极性、不认同,改革很难取得成功。老师面临什么问题?第一个就是职称问题。第二个是绩效工资问题,还有教师合法权益维护的问题。我们有什么权力随意让教师加班加点?我们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到底能不能实现教师的参与权?这些都值得思考。

再其次,要真正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第一,解决教育基本秩序问题,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依法运行的基本教育秩序,在教育界,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可怕。第二,解决教育改革内部动力机制问题,说到底是三支队伍的专业化问题:教师队伍专业化,这个问题我们正在重视;校长专业化,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入门,我们虽然有一个所谓的校长专业标准,但地方不一定执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准入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一些局长政治素质没问题,但是没搞过教育,不掌握教育规律。第三,解决教育领域改革外部动力机制问题。我们要建立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劳动工资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否则,难以真正破除应试教育。第四,解决教育领域改革领导机制的问题。要突破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利益格局的束缚,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教育系统,还涉及人事、财政、发改等部门。部门利益格局的突破必须有上位的制度设计。所以,应建立一个超越部委的教育改革领导机制、跨越部委的教育领导机制。

最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用好政策工具,包括法制工具、执行工具、监督工具、问责工具、财政工具这一套组合拳,只有这样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应该上升到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省委书记领导。

作者:俞水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