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文化怎样实现“中为洋用”

——代表委员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要求

发布时间:2014-03-08  来源:光明日报

放大

缩小

不仅“听得懂”,而且“记得住”

追求情感、心理节奏的合拍

“这项活动能让两国的关系走得更近,而且让我们评判对方对自己的影响。”2月25日,光明日报和中国外文局宣布联合主办“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和“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评选活动,法国驻华大使代表易杰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加强与世界的交流,是实现“中为洋用”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自以为是”。

“有一个人,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讲着方言,口音重,人家实在听不懂,他还责怪人家,这怎么可以?”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代表说,“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就多少存在只讲‘方言’,不讲‘普通话’的问题。”

钱念孙代表认为,要实现“中为洋用”,必须注重表达方式,善于与外部世界沟通,保持真诚心态的同时,注意沟通的技巧,“让对方不仅‘听得懂’,而且‘记得住’”。

“文化走出去,应该与人家的情感、心理节奏合拍,否则会引发反感。”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说。

钱念孙代表特别提及,提高文化软实力,还要倡导讲一点辩证法,“既要找出亮点,也要坦荡地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这样坚定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翻译人才是个“宝”

“中译外”人才匮乏成为瓶颈

“好诗的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在浩瀚的心灵海洋中引不起一星半点共鸣的自我激动,恐怕不会有生命力。”2013年10月16日晚,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委员在塞尔维亚荣获“第44届斯梅德雷沃国际秋季诗歌节”金钥匙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这样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看法。

在他看来,获得这个奖项,需要特别感谢诗集的译者,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耶维奇。

“中国的文化内容丰富,西方也很想了解中国,但语言是个障碍。所以说,翻译人才是个‘宝’。特别是懂中文的外国翻译家,要积极与他们开展合作,提供支持。”赵丽宏委员说。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委员对此表示认同,“目前我国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瓶颈。有必要通过孔子学院等海外教育机构,加大海外‘中译外’人才的培养”。

同时,他建议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举办大奖赛等形式,鼓励教育培训机构把“中译外”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国家级翻译作品评奖和人才表彰等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对外翻译的行列,为世界各国读者服务。

“我的诗只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希望将来有更多的翻译家把中国的诗歌翻译介绍给世界。”在塞尔维亚的颁奖仪式上,赵丽宏委员表达着自己的期许。

作者:王国平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