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亿人落户城镇 不能把好村庄遗弃了
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墙上还有艺术画作,与城市并无区别。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心中理想的美丽乡愁。多年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的他,尤其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命运。他呼吁,城镇化应保留乡愁,传统村落保护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应有监督部门和保护法规。同时他认为,村落形态多样性的四川可以先行一步,在国家相关法规出台前进行主动保护。
呼吁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城镇化并不对立
冯骥才曾统计,我国古村落消亡的速度相当惊人,2010年比10年前消亡了25%,他认为这是“文化上的无知和愚钝”。
“城镇化道路一定要走,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冯骥才看来,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对立的,“不能说一亿人落户城镇,就把好的村庄遗弃了”。
支招
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应该解决3个问题
让冯骥才欣慰的是,多年来的呼吁终于有了效果。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目前已分两批评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1561个村落。
而让冯骥才不满意的是,目前只是走到建立名录这一步,“仅此而已”。对传统村落,没有签署保护承诺书,仍缺乏实质保护。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没有专门法规和监督部门,他担心这些村落仍会受到“伤害”。
冯骥才说,现在人们看待村落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恨不得马上进去开发,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生活条件太差,“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3个问题。”
首先是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动,即便旅游开发也不能随意动,必须有度;第二要把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注入村落,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交通要方便,住得舒适才能“安居”;第三要有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