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一些地方申请中国传统村落名号只为政绩
发布时间:2014-03-08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之所以申请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只是为了‘完成了一个政绩’,在地方申请成功之后,国家并没有文字性的保护标准,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动态的监督,更没有相应的维修经费。这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虽然有保护法,但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我还没听到一例关于这项法律的执行信息。”3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在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中,一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今年两会区间,冯骥才委员递交了相关提案。
冯骥才委员认为,中国一些传统村落蕴藏着民族基因与凝聚力的“最后的家园”,是五千年文明活态的人文硕果,在城镇化的道路上,想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就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工作,这项工作亟需国家作为。
冯骥才委员认为,传统村落是指那些“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性,同时是活态的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化冲击下,这类村落正处于急速消失的过程中,但它们是中华民族决不能丢失、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因此传统村落的存亡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焦点之一。
作者:李拓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