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文学终于有了电子的家”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
2月28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正式在京亮相,展示了该项工程一期取得的丰硕成果。该工程在中国文联、文化部的支持下,历经3年艰辛,录入我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总计8.878亿字。“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座文学大山——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巍巍的文学大山,口头文学终于有了电子的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您曾经说过:“在人类的文化中,有两种文化是具有初始性的源。一种是原始文化,一种是民间文化。但在人类离开了原始时代之后,原始文化就消失了。民间文化这个‘源’却一直活生生地存在。 ”口头文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冯骥才:民间文学是民族的心灵形象、文化的身份,是自我教化的工具、审美的载体、节日的核心内容。各种艺术之源之本都与民间文化分不开,与民间生活分不开。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博大精深,如空气般无处不在。人的生老病死无不与我们的民间文学密切连接。特别是对于许多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不少口头文学常常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口传的历史。正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填补了这些少数民族很多历史的空白。最典型的例子,是近几年在贵州麻山地区发现的大型苗族史诗《亚鲁王》 。如果说没有这部史诗,我们对于苗族历史的认识有很多地方几乎就是空白。
记者:数据库建设是一项耗费不菲的工程,为何选择不惜投入这么大的人力、财力来实现口头文学的数字化?
冯骥才:由于当下固有的城乡形态正在解体,生活方式的骤变致使民间文化遗产全面濒危。20世纪最后20年是随时处在流变之中的,民间文学也像滔滔逝水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嬗变。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所有民间文学中最容易丢失的就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是无形的、动态的、不确凿的,一旦离开口头便立即消失,且消失得无影无踪,消失得让人毫无感觉。因此,口头文学的抢救比任何民间文化的抢救都要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