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文学终于有了电子的家”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
记者: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一期工程共收录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共计8.878亿字,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是怎么搜集到的?
冯骥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所有作品都是老一代民间文学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从乡间田野中采集而来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先觉来得很早。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我国就进行过民歌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三次发动大规模全国性的口头文学调查。第一次是1958年开展的“民歌调查运动” 。第二次是1984年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调查整理工作,这次调查的规模空前浩大,以县为单位,拉网式的,遍及全国所有省份与民族地区。这次走村串乡、走街串巷,甚至挨门逐户的调查使我们摸清了我国口头文学的总体状况与各种体裁的分布格局,发现了大量民间文学的传承人并将巨量的、无形的、动态的口头存在,转化为确定的文本。第三次则是始于本世纪初直至今日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我们仍将口头文学调查列为重点,并赋予抢救的紧迫性。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正是立足于三次调查结果之上。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座文学大山——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巍巍的文学大山,口头文学终于有了电子的家。
记者:您对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的社会效果有什么预期吗?
冯骥才:数据库可以为这一遗产提供更为安全的保存和更为便捷的使用。自2011年年初,中国民协启动这一浩大又复杂的数字化工程,前后历时三年。专家学者、民间文化工作者、汉王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协作,将采集到的原始资料中的图片、文字全部数字化,使口头文学遗产有了一个电子的家。被数字化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五千年来农耕社会流传到近半个世纪前的最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它的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无可比拟。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大量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找到。通过扫描记录每一页原始页面,汇聚成为数据库。数据库还提供按地区、按故事主题等多种检索方式,方便使用者利用这些资源。
记者:在一期工程完成之后,中国民协还会针对口头文学遗产开展什么后续工作?
冯骥才:从民间文化的性质上说,口头文学的调查是永远不可能穷尽的,我们的工作仍将继续,不断地充实这一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抢救与整理根本上是为了传播、为了传承、为了弘扬。今日展示的仅仅是一期成果,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推出第二期乃至更多。在二期工程中我们将采集3亿字以上的材料,收集整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文学存入数据库中,使其资源越发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