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去行政化?
又到“两会”时间。四年前,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刚刚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太艰难了,可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选择我当南科大校长,我无法拒绝。”
朱清时当选南科大校长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
2014年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宣布广东省委有关任免职决定,决定李铭任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书记。接任者李铭,是原深圳市公安局局长。有评论认为,此举“标志着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的彻底失败。”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不能轻易地说朱清时的改革失败了,朱清时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他的一些理念、思想、探索有其合理的价值,虽然他有些梦想没有实现,但并不能说他的探索已经失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把朱清时与蔡元培作一比较,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官僚体系与专业的冲突。但是蔡元培的压力要远小于朱清时的压力,蔡面临的只是一个学校内部,朱遇到的是则是一个深入到我们国家肌体的管理体制。”
“教育去行政化,他可能在南科大不能做到,但他提供了一个案例,知道了问题症结所在。成功的不一定在南科大,但是改革的方向是确定不变的。”储朝晖表示。
怎么理解“高校去行政化”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去行政化”实际上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减少一些行政审批项目,让大学更有自主权;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去行政化并不只是校领导级别取消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校的行政权、学术权重新配置的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去行政化”制度设计的实质应该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其本质是教育活动规律、科学研究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重新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