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复兴路]第三篇《反腐倡廉:权力与制度》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去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年来, 我国反腐全面深入,党风政风不断好转。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两会代表委员纷纷为反腐倡廉建言献策。以下是两会特别报道《大国复兴路》第三篇《反腐倡廉:权力与制度》。
3月5号,在福建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赵洪祝代表的一番话引起了共鸣:“中央领导首先带头,总书记首先带头做,总理首先带头做,常委成员首先带头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就在于使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增强信心。”
作风好坏与腐败多少密切相关。作风好,腐败问题就会少发;作风不好,就成了腐败的温床。一年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对四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作风,新气象扑面而来。
全国人大代表金育辉:“特别是四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央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了。我们吉林省委又是结合不落实的问题又作为一个重点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整改。”
全国政协委员李占通:“要防范简政放权实施过程中新的‘腐败’产生。首先要防范地方政府借机‘截留’下放的审批权。地方政府也应顺应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大趋势,精简机构,放权让利。”
全国人大代表郭连山:“现在应该来讲,发生腐败问题的人,都是有一定权力的人,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效果显著。三公经费缩减三分之一,铺张浪费得到遏制。高档烟酒、高档餐饮、年历贺卡市场畸形繁荣回归常态。而与八项规定的潜移默化相比,严惩那些出现腐败问题的高级领导干部,则更显示了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
全国政协委员李仁真:“我觉得首先是一个震慑作用。他是一个反面教材,让下面的公务员看到,无论你的职位有多高,只要你违反了法律,你就要得到应有的惩处。”
全国人大代表邓辉:“领导权如果划的不清晰,红线底线设的不清晰,就会带来领导权滥用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杨天夫:“更重要是要提高官员的素质,人的私心是跟觉悟思想道德水平有联系的,在一个趋利的社会环境下,让人觉得要劳有所获。”
全国人大代表陆春云:“个人重大问题的报告制度,特别是今年提出的财政预决算的公开和透明规范,对整个政府行为是一个规范。”
一面是作风建设,一面是反腐真抓实干,一年来,反腐倡廉成果显著,百姓称赞。怎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怎样才能铲除腐败的土壤?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全国人大代表杨宜新:“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全国人大代表陈旭:“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很难规范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仅有制度的话,没有一个人的自律的话,他也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个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李大进:“制度反腐能够保证整个反腐过程中的稳定性,制度反腐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更能让人有规可循。”
政协委员侯艳宁:“你要光靠自觉,不自觉怎么办,没有制约,制度是干吗的,是制约权力的。”
李克强总理在本届政府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社会一定会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