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今日看点

公立医院改革不能再“摸石头”

发布时间:2014-03-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放大

缩小

“公立医院改革不能再‘摸石头’了!”公立医院改革是医疗改革中最硬的“骨头”。在医卫组的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等多位委员都指出,公立医院的改革步伐太慢了,应当尽快出台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并建议开放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通过改制让公立医院“活”起来。

薪酬制度不改公立医院改革难成

“公立医院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应该是很清晰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改!”全国政协委员霍勇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有三个核心问题:医院经营性质和财政投入机制问题、医护人员待遇与回报问题、如何评价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和效果问题。

以公立医院经营性质和财政投入机制为例,霍勇说,公立医院的经营性质应该是公益性,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政府就应该算清楚一笔账——究竟13亿人需要多少钱看病,国家的财政又能支付多少比例,两者重合部分就应该属于公益性的支出,是政府应该掏钱的部分,而其他则不要国家买单,如高端医疗、保健,可以市场化。而医护人员的待遇与回报问题,霍勇认为当前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极不合理”:“医护人员基本工资很低,大部分收入靠奖金、提成。这种薪酬机制下,大夫变成了算账先生,总想着看病不赚钱,就不能拿奖金,肯定会直接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对立起来。这种制度不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没法实现!”至于质量评价体系,霍勇认为,现在对于医院的量化评价很多,但是质量评价却缺乏,导致有些医院患者恶性增加,一些医院门可罗雀:“如果今后实行分层医疗,不解决质量问题,仅仅在行政层面、医保层面上规定,肯定不行。”

“国家和社会不一定能承担得起决策机构这么长时间的摸索了!现在出台一个明晰的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不仓促。”霍勇为公立医院改革迟迟未能动真格而着急。

引进社会资本让公立医院“活”起来

黄洁夫接过霍勇的话头:“去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到全国6省市进行医改调研。一路调研,心情一路沉重。公立医院的改革,探索了很多年,现在到底该怎么走,不能再‘摸石头’了!”

黄洁夫说,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上,可以从开放社会资本进入到医院改制上着手。黄洁夫表示,当前,很多医院都有特需门诊、特殊医疗服务,但现在对这一块业务有政策限制,不能超过总业务量的10%。“很多公立医院其实希望拓展这一块业务,多办特需门诊。但这又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可以探索在一些好的公立医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为支撑,迈开一条腿,去办非盈利性的民营医院,从而提供更多非公益性的特需医疗服务,也能更好实现医生的多点执业。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医院直接吸收企业经验,进行改制。”黄洁夫认为,社会资本的引进,将让公立医院的举办、经营机制活起来,带动产生大批高质量、有水平,有高端医疗市场的民营医院,让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活起来。

创新方法盘活公立医院资源

“一说到公立医院就说效率低,一说到民营医院就说水平差,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而解决的方法就是引进社会资本,让公立医院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发展。我认为,混合所有制在未来医疗事业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刘迎龙赞同黄洁夫的观点。他表示,目前,在我国医疗改革实践中,已经有民营企业托管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国有企业医院股份制改革的例子,也正在积累相关经验。

在刘迎龙看来,混合所有制医院的好处多多。以盘活公立医院资源为例,刘迎龙表示,在调研中,他发现有的基层公立医院设备闲置得非常厉害,有的设备完全没用过,有的泡在水中。“如果引进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方就可以对医院的运营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医院的资源盘活了,医疗服务将进一步增强。因此,希望能加快医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刘迎龙建议说。

作者:周元春 杨丽萍 叶志卫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