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解析《政府工作报告》六大看点
回首去年,中国新一届政府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展望来年,一系列促转型、惠民生的工作部署,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这盘大棋局里稳稳“落子”。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经过了上上下下无数次讨论、修改,汇聚了民智、回应了民意,很接地气、很给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向记者表示。
不足2万字的报告务实周到、沉稳自信,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意志。记者采访了与会代表委员,梳理出报告的六大看点。
看点1
GDP增长目标维持7.5%,兼顾需要与可能
过去一年,在中央提出“不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各地方纷纷下调了GDP预期。那么,今年的预期目标为何维持不变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维持不变的原因。第一,有利于稳定预期。如果预期不稳定、不看好,将会引致悲观预期的连锁扩散效应和自我实现效应,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第二,有利于为转方式和调结构、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刘树成认为,虽然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现7.5%的预期目标并不容易,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反对盲目崇拜GDP,但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科学使用GDP。”刘树成表示,7.5%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就是要求我们不要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但要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特别是要把经济工作重心放到转方式和调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上,争取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看点2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行政体制改革决心超出预期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担任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关注了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报告中,改革分量最重。“改革”在报告中出现了77次,贯穿统领全文。以往政府工作报告的写法通常是按照三产的顺序讲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工作部署,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最后。而报告却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在了重点领域、改革的首位。
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报告指出,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