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别让公办幼儿园“小马拉大车”
公办园应过半
李和平委员参加小组讨论
中安在线讯 “公办园资源不足,民办园比例过大,不能平抑民办幼儿园的收费,不少地方因为公办园缺少,加剧了"一园难求"矛盾。”来自教育战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又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落实国家发展公办幼儿园政策的提案。
李和平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公办幼儿园的政策要求,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但从总体上看,公办幼儿园发展较慢,比重较低,资源不够。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18万余所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12万余所,占到总数的近七成;全国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685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1852万人,占总数的五成。处在中部省份的安徽也是如此,2013年,全省共有幼儿园607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117所,仅占35%,在园幼儿77.6万,只占46.2%,而民办园占比为65%,在园幼儿达到53.8%,无论是园数还是在园幼儿数,民办园都超过了公办园。
“民办幼儿园比例过大,不利于规范办园行为和安全管理。特别是一些作坊式的民办园,园舍等条件设施设备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保教质量很低,也就谈不上什么公益性、普惠性。”李和平分析认为,公办园收费由政府控制,可以解决“入园贵”,但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必将出现“入园难”;增加民办学前教育资源,可以缓解“入园难”,但民办园收费由市场调节,又导致“入园贵”。“学前教育是公益性、普惠性的社会事业,必须也只能由政府主导,如果政府不履行职责,没有占一半比例以上的公办资源,完全放任由市场调节,则既无法解决入园难,也无法缓解入园贵”。
李和平提出,只有加快落实国家发展公办园政策要求,大力增加公办幼儿园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李和平建议,将公办园作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提升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层次和内涵。科学合理布局,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城市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建设一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公办园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区公办园布局,按照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独立建制公办中心园、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镇配置2所公办中心园的要求,科学确定农村公办园布局,并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布局“盲区”问题。
李和平还建议积极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保持在幼儿在园总数的一半以上。“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区县为单位,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多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以后,新建了一批公办幼儿园,对教师的需求较大,但从总体上看,师资队伍没有及时补充,"有园无师"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切实落实国家的政策要求。 ”李和平进一步提出,建立幼儿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保障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资格,制定幼儿师资培养规划,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