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当头炮” 激活“一盘棋”
——安徽省代表委员热议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是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表示,要放开用活市场“看不见的手”,管住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下活市场经济这盘“棋”。
做“减法”,精简审批下放权力,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转变职能,需要将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和社会的手。 ”全国政协委员余渐富表示,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不仅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给投资创业增加不必要的“门槛”,易造成权力寻租空间。
政府转变职能,核心是需要政府管的事情就管好、管到位,不需要政府管的事情就放给市场、放给企业,才能让市场更好发挥应有作用,这也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一步。从去年3月,我国行政审批改革加速。相关统计显示,一年来,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下放近400项行政审批项目,由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减少60%。
全国人大代表王明胜说,避免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市场主体会因松绑获得更大自主权,特别是企业年检取消,登记门槛降低,手续简化,使民间投资更加活跃,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开始迸发。
王金富代表说起自己公司的一个例子:公司申报的一个大型自主创新项目,由科技部门统一办理,简化了大量项目申报流程。 “项目从过去至少要等一个多月,缩短至3天就可以得到结论,不但效率提高了,也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
“但是,政策制度的‘天花板’在基层依然存在,一些‘弹簧门’‘玻璃门’在民间投资领域还存在。”彭寿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继续简政放权,形成明确的权力清单,制定政府审批权的边界,精简办事流程和提高审批效率。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确保权力合法运作、信息公开透明,进一步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做“加法”,强化服务监管到位,为有序运行保驾护航
既要放得下,更要管得好,才能既激发市场活力,又保持市场有序。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表示,放权不等于放任,不意味着政府大撒手,“放”和“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车子才能跑得起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就要做到“该放就放、该管则管”,放活和监管齐上阵。
在加强监管、服务社会方面多做“加法”,是政府职能“转身”的着力点。全国人大代表陈平建议,政府对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要管到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有所作为,不仅体现在管住,还体现在管好上。“市场调节不是万能药,比如微观经济不必管得那么宽,但宏观调控政府却不能放任不管。 ”全国人大代表张晓麟说,政府需要给市场恰当的引导,规避市场的盲目性,比如要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壮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等。
“该管的没管好还普遍存在,现在不少环节存在管理不够、执法疲软的问题。 ”姚民和代表认为,转变政府职能,不仅仅是“管多管少”的问题,还涉及“如何管”,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在“放”的同时,“管”得更加科学。去年以来,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的同时,相应建立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特别是利用“黑名单”制度,使一些违法企业不仅在商圈里失去信誉,而且被冻结了申请贷款等商事行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违法成本。
李爱青代表建议,政府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增加政府购买服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除法”,突破藩篱,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自我革命”
政府职能转变,注定是一个充满困难、阻力和挑战的过程。代表委员认为,政府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当前,大量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下放的同时,也存在着明减暗增、避重就轻、变相保留等问题,有的政府部门仍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王明胜代表建议,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突破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
“转变政府职能,法治建设需要及时跟进。 ”薛江武代表建议,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要通过法律来巩固,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畅通民众依法监督的渠道,强化监督执法,对“越位”和“缺位”现象,要及时纠正与处理,改革才能收到显著成效。
“打出‘组合拳’,让职能转变更加到位,巩固改革成果。 ”吴春梅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广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办事”,这就要求在逐步清理不必要审批项目的同时,不断完善审批机制,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超时默认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赵皖平代表建议,建立为民服务标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记者 黄永礼 吴林红 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