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闯勇敢试 让改革释放更多红利
——代表委员热议今年“首要任务”
两会聚焦
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77次,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在代表委员们的讨论中,“改革”二字更是热得滚烫。一片热议中,改革的共识越来越凝聚、方向越来越明晰、路径越来越优化。
先行领域必须与民生紧密相关
在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看来,深化改革的战略必须遵循改革的历史规律,设计整体最优路径,争取将改革纳入有序、平和、可预期的平台之上,以形成相对调和的改革方案。“当前,先行深化改革的领域必须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只有这些领域的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共识,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抓实抓好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源,是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一招。”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委书记杨省世表示,镇江将按照“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突出抓好民生领域改革,包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深化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国家级改革,统筹抓好就业、收入、社保、住房等基本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
教育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的改革举措在江苏高校中具有风向标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表示,今年南大将进行四大改革: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提高课堂质量;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和组织模式,鼓励教师、研究生从事国家、社会需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把更多自主权下放给院系,提高院系办学积极性;加强去行政化改革,提高教授治学的积极性,发挥教授在学校治学中的主导作用。
医疗卫生改革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建议,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加快民营、外资、合资医院和社区家庭医生诊所发展;把化解医患纠纷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此外,进一步健全人体器官捐献制度,建立农民工尘肺病治疗专项基金。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潜力活力
总理报告中说,“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认为,我国未来5至1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能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能否通过转型改革释放增长潜力,“关键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迟福林建议,尽快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未来2至3年资源产品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提速,加快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使民营资本成为增长的主力军;尽快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使想创业的人拥有空间、有创新想法的人都有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认为,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应突出把握三个重点:更加注重发挥开放引领作用、更加注重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大胆探索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怎样做到“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认为,通过顶层设计来开发改革的动力资源是一个重要选项,但不能坐等而延误改革时机,应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大胆进行最前沿的探索。
江苏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全国人大代表、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深化改革要作为“三农”首要任务。江苏将积极主动争取改革试点、改革项目,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改革,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新型农业主体。
江苏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领跑者,全国人大代表、省演艺集团董事长朱昌耀建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建设,政府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晓映 沈峥嵘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