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核心提示】农民创业增收需要成本,但以种粮为主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更谈不上单户创业。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成为热议焦点。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9亿农民的安居乐业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老百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口袋有钱,和谐安康”,“两会”代表委员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安全关系整个国家安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为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国粮食增产也呈现后劲不足之势,粮食进口量持续高速增长,粮食生产或将进入“平台期”。
全国人大代表孙斌表示,当前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肥力下降、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等因素已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如何将“13亿人民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不仅需要坚守耕地红线,还要突破很多限制因素。
“当前农业发展走到了重要关头,要高度警惕农业生产滑坡的可能性,在不伤及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应平缓进行政策调整。”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
对此,代表委员们提出如下建议:严守耕地红线,完善奖补机制,提升种粮大县财力,让种粮成为致富产业;在财税政策方面,结合资源税改革,推行粮食补贴与粮食贡献挂钩制度;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灾年不减产;改善生态环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一些基层代表提出,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很难满足需要,希望通过增加技术类服务岗位编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要在继续加大稳定粮食生产力度的同时,切实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提高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效率;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大力培育粮油产业龙头企业,增强其站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把节粮减损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唤起全社会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意识。
金融反哺 解决农民创业增收融资问题
农民创业增收需要成本,但以种粮为主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更谈不上单户创业。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成为热议焦点。
来自河北省肥乡县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说:“希望政府做好土地流转和金融支持工作,加快土地确权和有序流转,使农民可用土地抵押获得创业资金。”
土地流转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单从合理配置资源、盘活资金来说,其中的金融保障就十分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张国俊表示,当前在土地流转中仍存在确权登记试点阻力大、抵押担保操作难、工商资本进村圈地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健全土地流转产权交易市场,丰富农村金融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真正惠及农民。
就金融反哺“三农”而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全国政协委员王云峰说:“农业具有自然依赖性,探索建立巨灾农业保险制度对保证农民基本收入十分重要。目前,农民保险意识不强,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实实在在办好这件事情。”
如果说保险是一种灾后补偿,小额贷款对农民则具有“造血”意义。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打破了“无抵押即无贷款”的商业银行惯例。但其在实践中面临很多困难,还款不良率较高即是其中之一,这导致不少农村金融机构心存疑虑。近年来,学者不断探索金融反哺“三农”的机制创新,尝试引进孟加拉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模式”,试点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