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美术好声音: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5:文化产业
近10年来,各式完全民营或有国资背景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产业园纷纷兴建。文化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聚集和培育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有的项目假借文化艺术之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擅自改变用地形式,最终演变为事实上的房地产或其他商业项目,这种行为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的标准化、规范化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薛亮就文化艺术产业用地审批及后续管理问题,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制定并尽快出台创建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评价标准体系,公布社会监督,实现文化惠民;严格文化产业评估考核指标,严监重管;在园区建设服务要素中,强调硬件条件:藏品数量、质量,建立专家库对藏品逐件认证,规定藏品保藏条件,规定藏品展示及非常设展览的场次数量、展示面积、展示条件等;在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审批和监管过程中,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公示,并畅通举报渠道,做到全民管文化,文化惠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艺术家韩美林在全国政协文艺组首场小组讨论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民族把钱放在第一就完了。摆在第一的应该是文化。在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时,他认为文化产业只能姓文,不能姓钱。3月4日,文艺界委员在小组讨论时,对文化是否应该产业化进行了一次观点PK。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认为,文化有经济效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任何好的艺术家都不会为钱去创作。冯骥才说,当前,文化部门一提文化,就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我们的发展和繁荣,应该是对文化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科学地进行建构。“我们至今仍缺乏文化的思考和构建——我们文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文化在我们社会上,应该摆在什么位置?我们发展文化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不明确。”冯骥才建议,国家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思考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国家的文化到底应该怎么样建构:“我认为应该对文化有一个立体的建构,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办法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油画家靳尚谊与冯骥才则持不同意见:“我了解的情况是,文化产业在各国GDP的比重,最高的是美国,占30%;亚洲最高的是日本,占12%左右;印度,占6%左右;而我们中国只占2%。这就说明在文化产业化上,我们是相当落后的。现在的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把钱放在第一位。” 靳尚谊表示,文化和其他经济不一样,它是双重的,既有经济上的价值,又有精神上的影响。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争取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怎么样既有票房又对人有积极促进的作用,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对于各地兴起的民办博物馆热,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认为,需要政府“规范”与“扶持”齐发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他说,民办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提升。但大部分民办博物馆还处在探索阶段,藏品管理、展览水平、服务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完善。他认为,民办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更要关注它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有关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促进民办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向民办博物馆提供捐赠的专项政策,可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