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集中办学理念不该“跑偏”
发布时间:2014-03-10 来源:新华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副区长朱瑞莲说:“我们期待教育资源不仅是硬件投入,还应该包括软实力建设。”
朱瑞莲说,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地的办学条件都有明显改善,但是人才短缺、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发展质量。比如,国家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有的农村牧区便不切实际执行政策,把小学统统集中在乡镇苏木或旗县所在地,如此“硬集中”已经带来“硬伤”。
牧区地广人稀,有的学校和学生家相距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家里老人不得不跟着陪读,出现几代人“一起上学”的现象。学生家长一周要来回接送两次,用马车、三四轮车、摩托车等接送方式,不仅费用大,还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在外租住也带来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由于管理不善还出现过学生死亡事故。
如此集中办学,违背“就近上学”的原则,导致义务教育变成为“高费教育”,农村牧区因教返贫现象也非个案。
还有的地方,把小学和中学集中到一个学校里“大锅烩”,统一的下课铃声、一样的教育模式,虽然有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但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小学生有儿童的心理思维,中学生有青年人的心理思维,本就该区别教育。小学一堂课40分钟,中学45分钟,教育部的规定有很强的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更是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要是实行小学和中学一贯制也违背教育法。
朱瑞莲认为,如果发展理念不正确,就算硬件条件改善了,也只会在教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偏。
作者:张丽娜 王思北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