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梅国平代表:建言国家补贴“蚁族”

发布时间:2014-03-10  来源:大公网

放大

缩小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

北京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就改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生存状态问题,梅国平代表建言国家设立未就业大学生最低补贴,让“蚁族”生活得到保障。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报告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对此,梅代表有何建言?

梅代表:作为大学校长,我们不仅重视大学生的在校教育和管理,也始终关注他们走出校门就业创业及其生存状态,看到许多毕业生“蚁居”在城市的边缘,工作和收入无着落,很揪心,他们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因此在今年两会上,我建议国家设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最低保障补贴,帮助他们度过就业真空期,消减社会不稳定因素。

记者:2014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如何?

梅代表: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比2013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再增28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产业素质整体不高,对农民工需求量大,但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因此造成部分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

未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六种情形:一是与用人单位已达成就业意向,但因为户口申报等原因,还无法签订三方协议;二是一些就业岗位还没有最终确定录用结果,如大学生村官等;三是一部分毕业生立志读研,正准备下一年继续考研;四是等待家里帮助找工作;五是专业或能力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用人单位;六是一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其中,部分未就业大学生漂在沿海大城市,成群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出租房,有的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形成社会广泛关注的“蚁族”。

记者:港媒也始终关注这些“蚁族”的生存状态,您认为这种状态将给他们身心带来怎样的困扰?

梅代表: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他们处于找工作的艰难时期,也是由学生向成人转型关键时期,许多毕业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认识相对片面,遭遇困境时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基本脱离母校管理,又缺乏社会相关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还有不少学生远离家庭,这样就处于学校、社会、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容易发生一些集体性滋扰事件,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此外,《通知》还要求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同时注重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些政策的落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处于就业焦灼状态,长期没有生活来源,身心受到创伤。2014年,媒体报道中国科技大学一名毕业生在网吧度过春节的落魄情形,很让人揪心。

记者:建言国家对所有大学毕业未就业人群实施生活补贴,您认为可行性如何?

梅代表: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先后出台了相关补助政策,但国家层面尚未明确。因此,我建议国家设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最低保障补贴。我认为具有可行性,一是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初步建立,但这个体系还没有把未就业的毕业生群体涵盖进去,是被遗忘的角落,而这部分群体更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二是国家有能力提供这些保障。据统计,每年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不会超过100万人,如果每年人均得到2万元补贴,那么保障资金总额不超过200亿,国家有能力承担。三是建立这种保障机制,可以增进大学生及青年群体对国家的认同感,激发其对建设国家和社会信心和激情,同时也能够化解“蚁居”可能发生的集体性冲突,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

作者:冷思静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