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我们不要“空心”孩子 不做“空壳”民族
“纵观当下生活,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穿的是耐克、阿迪,看的使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科比,一心一意想着出国留学、海外定居。”在全国政协会第二次大会发言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题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的发言,对当下传统文化流失,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忧心忡忡。
他在发言中说,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距离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甚至有人在偏隘和扭曲中无端反感、蔑视传统文化。它无异于心灵的阴霾,破坏力更强,造成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断绝民族文化之根的孩子,是“空心”的孩子;而只有这样孩子的民族,未来就会成为“空壳”的民族。朱永新认为,教育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更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为此,他建议:一、 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从普通人、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
二、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课程,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国学、中医、音乐和武术、木刻年画、节日与礼仪等,只有走进课堂,成为教学内容,才有了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
三、在社会中普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念。最后他呼吁,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的努力。真正的民族自信,是对自身的客观审视,去粗取精。如果我们兢兢业业地完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认真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会再创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