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着力点在哪儿
“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强调。
简政放权,究竟该如何“简”、怎么“放”?此次两会上,代表委员献计献策,逐一“点击”着力点。
让权力清单“实至名归”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于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这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作为长期从事改革研究的学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这样形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如果说哪个改革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我想这个就是。因为它可以给市场更大空间,给企业发展更大空间,有利于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给权力设限、“晒权力清单”已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河北、广东、北京等地已陆续“试水”。
“不仅中央要改革,地方也要改革。不能中央放了,地方反而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说。
在表示“欣然”的同时,多位代表委员提醒,并非有了权力清单就能管好权力。如果相关制度设计得不到落实,权力清单就会变成“一纸清单”。
在他们看来,要想让权力清单“实至名归”,不仅要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提高权力运行的“光照度”,还需要用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来明确权力的边界,压缩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成建议,应建立权力程序清单,即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如某个审批事项有哪些环节,要多长时间完成等。权力运行情况不仅对纪检监察系统公开,也要对全社会公开。
他同时提醒,现在的权力清单只涉及行政审批,今后应该覆盖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监管等全部政府行为。
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委员则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下一步应推进公权力改革,不仅限于政府,还要包括党的相关部门和一些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