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简政放权”着力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2014-03-1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放大

缩小

  精简审批警惕“寄生中介”

  李克强总理去年曾承诺,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170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1/3,即567项。如今,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已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

  “在精简审批这方面,总理只用五分之一的任期,就完成了五分之四的承诺。”有委员感慨。

  不过,人们也注意到,虽然审批项目一直在精简,审批权力一直在下放,审批程序一直在简化,但在中央做“减法”的同时,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却出现了“加法”。

  一些代表委员提醒,长久以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简政放权常常是这边减、那边增,一些行政部门设立下属事业单位承接“业务”,甚至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变成“数字游戏”。

  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提出:经过数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不断取消、调整,行政收费已大幅度减少,但不少企业未直接感受到改革效果。“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手续烦琐、往返普遍”等仍是突出问题。

  究其原因,虽然行政审批的门槛越来越低,但评估、鉴证、意见书、技术性检查等第三方中介事项却有增无减,且费用不断增加。例如施工图审图费用,2013年较2008年前增加了近4倍,使企业审批过程中的负担有增无减。

  实际上,不少人在办事中发现一个新现象:以前在政府部门办理的很多项目,现在都转移到研究院所、检测机构甚至行业协会中。虽然行政审批的项目少了,但需前置评估的项目却多了,涉及发改、经信、住建、国土、规划等部门,都需要中介机构提供评估、鉴定、认证及检测等服务,而这些中介服务的结果是职能部门受理审批的前提。

  代表委员提醒,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正被权力部门下属的中介机构“截流”。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赖明表示,现在许多行政机关的权力的确是放给了中介社会组织,但很多中介机构实际上就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或者利益第三方,所谓的“放权”其实就是把权力从自己的左手交给右手。

  “如此一来,企业需要办的事情并没有明显减少,并且许多审批权力还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赖明建议,除了减少行政审批,对第三方中介事项也应该进行清理,能砍掉的坚决砍掉,不能砍掉的要真正交给市场。

作者: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