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老百姓觉得政协就是鼓鼓掌”
“我当了7年的政协委员,也是从基层上来的。政协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要认真履行它的职责和义务,不能让百姓觉得,人大就是举举手,政协就是鼓鼓掌。”全国政协委员张闾蘅9日上午在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上直言,政协工作可以在各项制度上进行改进,例如多联系群众,了解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真正为老百姓办事。
张闾蘅认为,政协的调研工作可以多做一些,就经济委员会而言,有些提案可以设定课题,邀请普通委员参与调研,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在开会之前进行专题讨论。“这样的提案就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孙晓华在强调充分发挥政协职能的同时,还提出政协的提案不应该只注重数量更应该注重质量。“我们不应该只重视政协逐年上升的提案数量,我们应该提倡委员们提出有质量、有针对性的提案,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发挥政协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张赛娥也同样建议调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她说:“政协应该多做民意调查,深入民间,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多个方面来讨论,有互动才会碰撞出火花。”
但是,专家过多也是委员担心的问题,李卫华委员就表示应该平衡各个界别中人员的组成配置。“一些界别里面有很多专家,政协会议开的好像学术研讨会一样,这样怎么能全面地发挥界别作用呢?政协不仅要吸收一些专家,还要吸收一些社会活动家,这样才是民主协商。”
除了在准备提案期间需要多调研之外,委员们一致认为在政协小组会议期间要有更多的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参加会议,这样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郝远套用了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我真的不希望政协会议最后成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提案都去哪儿了’。”他提出,希望所有的政协小组会议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最好尽量参加,在会上就委员们的问题进行直接答复互动。“否则,这么高层面的政治协商会议,政府就出现一次的话,有效性有多少,投入产出比是否够,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就政协小组会议的形式,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褚平委员提议应该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安排各个界别的特色活动,同时增加界别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一些需要多个界别解决的提案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讨论。“界别的特色会议可以是知识普及型的,也可以是互动学习型的,还可以是经验交流型的,可以根据界别的特点自由发挥。”
委员们另一个特别集中的建议,是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的形式应该改变,应该减少照本宣科、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读发言稿,应该增强讨论的氛围,可以对一些问题、提案进行讨论甚至争论。
全国政协委员王乃静强调:“政协会议不仅小组会议要开好,形式多样,全体大会发言一样要精彩,发言要有特点、凸显特色,不能总是千篇一律的声音。”
参会委员一致认为,完善政协体系、提高委员自我参政议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视政协工作,在现有制度下更好地发挥协商民主、民主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