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民办教育期盼更多扶持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深得民心。”3月7日,记者与全国人大代表、夏津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袁敬华进行了电话连线,谈及政府工作报告,她十分激动。
袁敬华自1992年开始倾心特教事业,一直关注着特殊教育、残疾人保障等民生问题。在她看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
袁敬华说,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法治环境,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携手努力,共同去创造这样的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就是让城乡贫困家庭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所有弱势群体儿童都能受到公平的起始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输在起跑线上。 ”在袁敬华眼中,孩子尤其是残疾儿童的成长境况需要更多人的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基本靠民办教育来支撑,但民办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收入来源单一而成本开支压力大,学校数量在减少、规模在减小,投资渠道、投资数量在萎缩,举办者继续办学的信念也开始动摇。
呼吁“重新确立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成为袁敬华参加“两会”的建议之一。袁敬华认为,民办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无论是在提高人的素质、解决就业、吸收社会资源还是在创新教育模式上,民办教育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鼓励发展民办学校任重而道远。”袁敬华建议,国家要在严格落实已有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各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管理,保证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地方应积极探索民办教育财政扶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