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生儿指纹库 扫描虹膜或更可行
——《建新生儿指纹库防儿童被拐》追踪
信息时报记者 李楠楠 蒋隽 徐岚 廖喜张 童丹
昨日本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通过建立新生儿指纹库以防范儿童失踪被拐。此事引起了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但有专业内的政协委员表示,人的指纹要到16岁以后才定型,若在刚出生时就提取指纹,担心精确度不够。也有委员建议,可通过扫描虹膜采集数据来起到同样的个人辨识效果。
他们也在呼吁建指纹库
委员张礼慧:仅靠照片寻找不可靠
这两年来,提出建设指纹库以防范儿童失踪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独朱列玉。早在2012年,来自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张礼慧就呼吁,尽快建立新生儿指纹档案及数据库,避免失踪儿童仅靠照片这一线索来寻找的尴尬。
委员曾钫:公安部门曾回复但未置可否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民建的全国政协委员曾钫也提交了一份《公安部应该为新生婴儿建立生物识别档案》的提案,建议新生儿在上户口时要留下指纹、头发等身份识别信息。
半年后,公安部相关人员给曾钫进行回复,主要讲他们如何做好打拐工作,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代表王家骐:收集指纹可操性很强
今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王家骐也专门提交议案,建议建立婴儿指纹信息库。他介绍,收集DNA更先进更好,但是婴儿刚出生做DNA不是很合适。但指纹可操性很强,一旦孩子失踪或被拐,可通过指纹进行全国搜查。
专业委员有新建议
委员孙丰源:建议扫描虹膜来代替
研究指纹识别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欣认为,新生儿并不是很适于采用指纹识别技术来鉴定身份,因为人的指纹需要在16岁以后才能基本定型。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赞成建类似儿童指纹库的系统,以此防范儿童失踪或被拐卖。他认为,幼儿期的儿童指纹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他同时给出建议“可以用虹膜代替”。作为眼科专家,他介绍道,人类眼睛的虹膜与手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虹膜不像指纹,一出生就已定型,不会改变,不受年龄的限制;虹膜的提取也很方便,成本也不高,只要孩子眼睛能睁开就可提取,对孩子也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