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言恭达委员:深入开展全民阅读 加快书香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14-03-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放大

缩小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李佳霖专栏)“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读书、书香传家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5000年连绵不断、一脉相承,读书学习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今年带来的提案中有《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 加快书香中国建设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他对书香中国的理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资料图)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党的十八大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提出要求。国务院把公共阅读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全民阅读工程”列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言恭达称:“目前全民阅读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制度缺位、经费不足、人力有限、活动吸引力不强、地区差别等问题。”为此,他建议把全民阅读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设书香中国,为提高国民综合阅读率提供有力保障。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言恭达委员具体提了六条建议:

  1.具体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作为书香中国建设的领导机构,建议国家相关领导同志担任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

  2.加强顶层设计并组织实施。拟定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统筹阅读场所建设、阅读活动策划、阅读宣传推广等工作;设立国家阅读节;精心组织开展书香之市、书香之乡(镇)、书香之村、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家庭等书香系列建设评比。建立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地方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使使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3.加强全民阅读立法。通过法制的约束力,规范各级政府全民阅读公共服务责任,为开展全民阅读所需的人、财、物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很多国家都有阅读立法,如美国的《卓越阅读法》(1998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年),日本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年),韩国的《读书振兴法》(1994年)等。应将根据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尽快制定国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4.建立国家全民阅读专项基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具体事宜由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管理。世界许多国家都通过设立国家阅读基金,由公共财政提供资金推进国民阅读的持续深入开展。如:英国1992年成立图书信托基金会,每年由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并吸纳社会慈善资金,开展以“阅读起跑线”为核心的全民阅读;德国在1988年成立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其历任名誉主席都由德国总统担任等。

  5.加强基层阅读阵地建设。目前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阅读场所遍布城乡,但由于管理使用不够到位,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还有城乡阅报栏(屏)、报刊亭建设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离群众阅读需求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为此建议,一整合设施资源,把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图书资源定期更新流转、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二统筹队伍建设。三科学设置城乡阅报栏(屏)、报刊亭。国外城市,特别是欧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十分注重报刊亭设置,成为一道靓丽文化名片。

  6.加快数字内容建设。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多媒体)、阅读对象的层次性(不同读者群)、阅读内容的艺术性(吸引读者眼球),从而激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与激情。据统计,2012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3.58亿,加上电子书阅读器等终端用户,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超过4亿。因此,应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数字阅读需求为牵引,以基层群众为对象,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数字内容建设力度,提高数字内容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并促进公共数字阅读服务品牌化、专业化,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作者: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