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呼声:文艺创作应多给防灾题材空间
“您觉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重要吗?”在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期间,面对记者的这一问题,被采访的人大代表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示,这项工作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公众中,有些却认为,现在的科普读物太一本正经了,可读性不高。“如果能将这些知识融进少儿读物或者动画片中,那孩子们读起来就没有枯燥的感觉了。”北京市民尤先生对记者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主持人郑雪君也深有同感,传统的宣传载体如果“没新创意,没有群众喜闻乐见新形式”,则“很难提高群众受教育的兴趣,特别是达不到对年轻人的宣传效应”。
那么,防灾减灾题材就必须一定枯燥吗?文艺和文学创作能不能给防灾题材多些空间和关注呢?
触目惊心的画面往往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同时也会在心中得到印象的加深。全国人大代表、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就认为,可以用纪录片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灾害真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希望能有专门的团队和人才来进行这方面的创作。这项工作应该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大众的支持和鼓励。
1956. 弗兰克·鲍姆写的《绿野仙踪》受到了孩子的欢迎。这是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属于美国孩子的童话。书中把多萝西吹走的正是美国极具特色的气象灾害——龙卷风,而被吹走的原因正是当亲人们都躲在地下室(山洞)里避开灾害时,她就没有来得及跑走。看似不起眼的情节铺设,就告诉孩子们,当龙卷风即将到来时,停止手中的一切工作,立刻躲起来才是正确的。这种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合在生动的情节中的方法,会更好地让孩子们入眼、入脑、入心,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这个观点也得到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吴正宪的认可。她认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找到公众的兴趣点,并通过电视声画、读物、讲座,以及生动逼真的演练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出防灾减灾知识应有的作用。
美国科幻片《后天》用大量顶尖的特效技术,讲述了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气候学家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也获得了同样的成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表示,以电影、电视剧作品作为重要的载体,将防灾减灾题材、知识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是科学普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近些年,很多人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灾难相关的题材作品也不少。他说,从音乐戏剧来讲,这个想法很新颖,今后在创作中也可以适当地考虑防灾减灾题材,并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