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遭遇教师荒
教师缺编 人才难进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在参加今年两会时表示,“奥运宝宝”等上一波生育高峰及单独二孩政策,将给学生入学带来压力,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将随之凸显。
据吴正宪介绍,北京某些小学的专职教师在编需求缺口高达47%,而一些中学专职教师需求缺口更是高达68%。面对如此严峻的教师供不应求状态,北京将如何缓解教师“用工荒”?
定额编制拦截人才引进
2013年底,在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顺义区政府开展教育督导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时,顺义区编办负责人坦言,“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按照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的‘两个只减不增’,编制总额以2012年底统计数据为准,今后五年内都不得增加。然而,教育系统的编制是根据学生数核定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教师编制数量自然应该增加,现在最紧迫的是一些基层学校对一线教师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对此,北京市顺义区教委主任刘克祥表示,由于受教师编制影响,明明一线教师缺口较大,却不能引进新人才。“在毕业生求职就业季,我们很想招来一些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等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但无计可施,很是着急。”刘克祥说。
每年招聘季,北京市宏志中学校长熊劲都感触颇深。最让他惋惜的是,由于留京指标限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优秀教师流入其他学校。他建议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上,对教育应给更多的扶持与倾斜。前几年,教师退休人数多,有一个年龄层次断档。最近几年,中学通过政策调整好多了。除了政策限制外,很多来京优秀新教师在生活方面的问题并非学校能完全解决。“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倘若给引进教师的待遇跟不上,他们势必就逃离了。”
怎样才能引进优秀人才来当教师?吴正宪建议,一是建立北京市中小学入学人口监测机制,建立教师需求数据库,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增加师资数量。比如委托高校为北京培养部分师资。二是在编制上,应该向教育系统倾斜,补充一些编制。三是可以从外地引进一些优秀教师,这就要建立优秀教师进京的特别政策。
郊区幼小教师缺编最严重
近日,记者在顺义、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县采访时获悉,北京远郊区县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十分短缺。
在顺义区,高中教师基本“不缺编”,初中教师“超编”,而小学教师则是“缺编”,幼儿园教师更是“严重缺编”。2013年,北京市实施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专项招聘计划,顺义区获得了30多个指标,最后却未能招满。
为了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顺义曾将初中一部分超编教师转岗小学、幼儿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中学和小学、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能衔接,初中教师职称不能转入小学、幼儿园,这项转岗计划仍面临着很大难题。
据顺义区人力社保局负责人介绍,“现在全区每年给200多个京外生源进京指标,其中有40多个都给了教育系统。对于外地教育教学高级人才,则坚持‘成熟一个,引进一个’的原则。”
除了进京指标限制外,郊区学校在招聘教师上还存在权力限制。据了解,延庆县与其他区县不同,所有教师均由县教委统招后再分给学校,校长没有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
“在延庆,音体美教师缺口很大。可是,学校具体缺什么老师只能给县教委报一个数,如果县里能招上来就给学校补充一个,招不上来就只能让学校其他学科的老师顶替了。”延庆第四小学校长段金星告诉记者,这样的现象在当地很普遍。其实,校长们都希望县教委能把招聘教师的权力下放。因为学校缺什么教师就可以定向去招,也容易解决教学上的问题。
如今,县教委统一招聘并分配来的教师未必能满足学校的需求。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学校本来想招一个田径专长的体育老师,但统一分配来了一个足球特长的体育老师,这样就不符合学校需求了,也只能凑合用着。
非师范类毕业生成教师主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并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北师大和首师大每年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多,不能满足北京中小学的教师需求量。”左家庄第二小学校长包连玉在去年11月时,就招聘了两名即将毕业的非师范专业大四学生,并让学校专职教师带他们进班学习。今年3月,这两名毕业生将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等获取“上岗资格”后,就正式成为学校在编教师。
说到2014年新一轮的入学高峰,包连玉说朝阳区是早有准备的。去年6月在招新生时,就开始统计辖区内下一届新生的数量,网络平台从那时就开始接受报名。同时,通过派出所和街道办公室,悉数统计下一学年的新生量。“今年2月底3月初,我们的最新统计数据是本片户口入读新生数为120人左右。尽管比去年增加了,但我们之前已经做好招生计划并报备朝阳区,区教委批准后也早做出了相应的师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