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高考改革不是个单纯的教育话题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新文化报

放大

缩小

高考改革不应该是谁声音大就听谁的。教育改革是全社会的事,应该全面改革,而不应仅仅是盯住高校,局限于招生、考试、录取这些环节。要从根本上改变“上大学才能有前途”的社会观念,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到2020年大学毛录取率达到40%,那其他60%的人干什么呢?如果能让其他60%的人愉快地从农、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职业,那么大学的高考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

3月9日上午,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上,会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科目会相应减少;此外,将来会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考试方式发生变化。招生将基于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和3年学业水平成绩综合加以录取。

从出发点看,袁部长提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确回应了几个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减少科目,是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分文理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外语考试社会化、高考成绩之外综合平时学业水平,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形成相对多元化的录取机制。

因此,点赞的声音不少,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就认为,高考改革举措经过了充分论证和思考,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

不过,质疑的声音也并非没有道理,《广州日报》在《高考改革,科目增减是“换汤不换药”》的文章中就提出疑问:社会化的外语考试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外语分数是否纳入高考成绩总分。如果纳入总分,那会更大程度地加重考生的负担,因为他们为了获得最高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考。除非每个学校录取时,划定一个分数线或等级标准,只要考生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报考,但不能计入总分。

同样,“考试制度社会化、一年多考”确实是好,但一年多考的前提是,考试的方式必须改变,否则组织考试的成本太大。现在的高考是一年一考,但哪一年不是兴师动众?且不说考试当天要出动教育、环保、公安、交警、卫生等多个部门,单说组织专家命题,出于保密的要求,专家从开始命题到考生考完这段时间都必须“闭关”,在考完后,又要组织人力进行问卷,成本非常之高。如果一年多考,成本难以估算。

而对于不分文理科,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分文理科、减少科目,能不能达到最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预期效果,我持怀疑态度。不能简单地说不分文理科,如果不分了,高校凭什么录取学生呢?根据大学学科设置,高中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一个分类,学生对文科或理科的倾向在高中已经显现出来,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保持学科的类别,按类招生,可以说‘大文’、‘大理’,但不能简单地说不分文理科。”

作者:肖金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