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代表委员建言教育均衡发展:公平,照亮国家未来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光明日报

放大

缩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最大的心愿是,孩子升学不用再犯愁,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刚刚“鏖战”过小升初,身心俱疲的北京家长王颖给今年两会“捎”来了自己的期盼。在她投票的网站上,“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话题早已被置顶为“两会十大热门话题”之一。

民之期盼,必有回应。怎样“上好学”?怎样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代表委员为教育的均衡发展问诊把脉。

标准化学校怎么建?

义务教育均衡化要“保底限高”

山西省安泽县马壁小学四年级学生郭晨慧做梦也没想到,只在电视上看到的“城里学校”,竟如此真切地出现在自己身边:“现在,我们农村学校的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电视、电脑、标准化操场、阅览室……一样也不少!”

教育均衡,硬件先行。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此前表示,要用3到5年时间,在贫困地区实现“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吃饭有食堂,睡觉要有一张床”的教学硬件均衡化,2014年将投入数百亿元。

有了资金,如何花在刀刃上?如何建设标准化学校?

带着一份“农村教学点振兴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将目光投向农村教学点,“我调研了11个省,很多农村教学点校舍破旧不堪、公用经费捉襟见肘,甚至以‘打白条’的形式列支,建议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教学点和其他学校同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还要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撤点并校’行为”。

吉林省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委员算了这样一笔账:“据初步概算,平均每个教学点不超过60万元即可全面改造,全面改善全国教学点办学条件共需投入约380亿元。分4年实施,每年投入不到100亿元,采取中央与地方分担的方式,资金压力并不大。”

“要警惕明显的粗放型特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强调,当前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直接投入、忽视已有资源重组等弊端,“实施标准化建设是动态发展的,应合理规划并适时调整,避免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造成的浪费。”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委员则将“保底限高”看作义务教育走向均衡的两个抓手:“既要公布并守住义务教育的底线,也要坚决禁止学校添置室内游泳馆之类的设施设备,已经开设的要向公众开放。”

作者:邓晖 靳晓燕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