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联动治霾面临三大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如何治理大气污染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新民晩报
昨天起,北京又笼罩在新一轮雾霾中,空气中浓重的异味刺激着人们的肺与咽喉,这也让两会中的治霾话题再度火爆。
空气污染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治理污染需要区域联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今年1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启动,并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长三角联动治霾被寄予厚望,但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看来,要真正将联动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瓶颈要突破。
观念瓶颈
以经济增长评定政绩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是向国家环保部门建言把PM2.5纳入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第一人。在黄震看来,雾霾治理的关键,首先是各地、各级政府转变发展理念,其二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应该看到我们的政府尚未完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来评定政绩的偏向,真正转变发展理念。”黄震认为,长三角虽然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先天条件,但还是有不少相对落后,对污染产业、企业依赖性较高的地区,当牵涉到经济利益、就业问题,最关键是个人政绩时,还能不能做到区域一盘棋,很难说。
这也是许多全国政协委员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此前在谈及北京等城市的雾霾污染时就表示,这与官员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不少官员,凡是能与政绩挂上钩的就关心,与政绩无关的往往就不关心。
全国政协委员王执礼为此提出建议,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大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作者:潘高峰 江跃中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