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教育政绩观成重大挑战
二、解决教育政观问题的条件正在日益成熟
教育政绩观问题不解决,中国教育不可能真正走上健康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背道而驰。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演变都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都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认为,从整体上推进我国教育政绩观转型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由于教育底子薄、国家财力弱,新中国成立甚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长期处于少数人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阶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先后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机会的普及与多样,为人们的教育选择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社会用人观正在发生根本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少数人上学、少数人上好学、少数人上大学,教育系统本身就承担着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鉴别功能,因此学历高低自然成为人们就业的重要标尺。而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学历即能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具备学历的人当中选拔有能力的人,成为社会用人观的一种主流。自然,人们对教育本身对人的能力培养的价值需求就会提高。
不同学历之间教育投入的回报率正在被“扁平化”,或者说,正在被拉平。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中专生、专科生与本科生的初始工资水平,在许多领域已经被拉平,据此有人认为,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出现。我认为,从根本上说,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接受的教育本身有没有用。这种教育投入回报率的“扁平化”,带来的一个积极效应就是老百姓对学历教育的盲目追求在降低,而对有用的教育的理性选择意识在增强。
人们的教育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实质上并不高,人们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颇有微词,对青少年道德素质不高深感忧虑,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持续不满。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能升学,也关心孩子的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三、教育系统不能再做人民群众的“尾巴”
谈到教育政绩观的转型,不少主政一方的书记、市长们仍然再拿人民群众做说事,说什么人民群众需要升学率,人民群众需要重点升学率,人民群众需要“北清率”……。
其实,这是再打着人民群众的旗号来为自己错误的、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张目”。试问:哪里的人民群众只要升学率,不要自己孩子的德性成长?哪里的老百姓只要重点升学率,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哪里的老百姓只要“北清率”,不要孩子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哪里的老百姓只求自己的孩子考上个重点大学,而不要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广大人民群众固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能考一个好大学,不能不说他们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得更全面,成长得更快乐,发展得更健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能有用的知识,更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能,甚至将来能“服个大务”。
真心希望各位党政要员、教育官员,不要再拿老百姓作为自己追求政绩一己之私的挡箭牌啦。
教育战线到了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政绩观,取代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政绩观,坚决停止单纯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时候了!
呼吁中央政府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用“一篮子考核指标体系”,取代单纯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考试评价教育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的错误做法。